1917年,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昏庸与独裁终于把俄罗斯推向了崩溃的边缘。无论是农民、工人,还是贵族和平民,都对这位沙皇的无能忍无可忍。沙俄的覆灭几乎是历史必然。
随着罗曼诺夫王朝倒台,新生的苏维埃俄国登上舞台。然而,苏俄在成立不久后便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举动立刻引发了协约国的不满。很快,包括英国、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在内的14个国家,以“惩罚苏俄”为名,组成联军向苏俄发起了进攻。
这14个国家中,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乌克兰、波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很多当时还只是刚刚脱离沙俄控制的地区,真正出兵有限,更多是忙于民族独立运动。真正大规模派兵的,主要是英、美、法、意、日这五个列强。其中日本最为积极,一国就派出了7万多兵力,占到联军的一半以上,成为远东战场上的主力。
那么,列强们为何要对苏俄下狠手呢?原因有二:
一方面,苏俄退出战争并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割让包括芬兰、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等在内的120万平方公里土地,并赔偿德国60亿马克。这直接削弱了协约国的实力,却等于在关键时刻增强了德国的力量,让协约国大为恼火。
另一方面,更深层的原因是列强们希望趁苏俄立足未稳之际,直接将其扼杀在摇篮里,同时攫取土地和资源。日本在远东的扩张就最能说明问题——他们不仅出兵作战,还在海参崴、伯力设立机构,甚至移民数万人,企图长期控制外东北和外蒙古。
不过,苏俄并没有被这场多方进攻击垮。为了对付日本,苏俄成立了“远东共和国”,表面上独立于苏俄,实际上受其掌控。这一“缓冲国”既能阻止日本继续扩张,又能争取英美等国的支持。结果,日本在远东陷入泥潭,最终在1922年被迫撤军。
而英法美等国,在一战结束后对待苏俄的态度出现了分歧。法国坚决主张武力镇压,因为沙俄欠法国大量债务,而苏俄拒绝承认;美国则不愿再深陷战争,更倾向于经济制裁;英国态度摇摆,既不想放任苏俄壮大,又不愿投入过多兵力。这种分裂让联军行动缺乏统一,错失良机。
真正对苏俄威胁最大的,其实是国内的“白军”。白军由沙俄残余势力组成,得到部分外国援助,一度控制苏俄大部分领土,几乎让苏维埃政权灭亡。但由于他们与外国列强过于密切,缺乏群众支持,兵源不足,很快在与红军的较量中走向衰落。相比之下,苏军依靠工人和农民的支持,士气高昂,逐渐扭转了局势。
总的来说,虽然史称“14国武装干涉”,但真正下场拼命的只有日本和法国。法国错过时机,惨败而归;日本虽一度占据优势,却碍于国际压力和国内反对,最终退兵。列强的分歧与犹豫,给了苏俄喘息和成长的空间。最终,这个新生政权不仅熬过了最危险的时期,还一步步稳固了自己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