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帝国的崛起与殖民扩张
在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经历了从半边缘国家向中心国家的转变。这一过程源于对经济剩余和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这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收益递减规律密切相关。刚刚成立的德意志帝国,虽然不再完全处于边缘地位,但仍然依赖农业出口来换取工业产品和机器,尤其是与英国的贸易往来。1870年,德国向英国出口的产品中,工业品占比仅为39.7%,而原料和食品的比例分别为34.7%和25.6%。 从半边缘到中心国家 尽管德意志帝国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渐摆脱了农业主导地位,但其工业水平与当时的中心国家(如英国)相比仍有差距。在这个阶段,德国的工业政策重点是保护国内市场,避免被中心国家廉价工业品占领。因此,德国并未急于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手段进行殖民剥削,而是更关注通过贸易保护来保障自己的市场,特别是通过提高关税来保护国内生产。 进入中心国家行列后的挑战 到了19世纪90年代,德意志帝国已经成长为世界体系中的中心国家。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德国生产的工业品已远超国内需求,必须依赖全球市场,尤其是边缘地区,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剩余。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工业品中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依赖于出口。德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也从1870年的9.7%提升至1913年的12.6%。 对于德国而言,增加出口不仅关乎国家经济的繁荣,也是成千上万德国人工作与生计的保障。然而,成为中心国家的德国在向外扩张时面临了不少障碍。许多边缘地区,尤其是亚洲和非洲,早已被英国和法国等老牌殖民大国所占领,德国的工业品即便具备高性价比,也难以通过和平竞争打开这些市场。 英法的贸易壁垒 以印度支那为例,法国在1887年就对其实施了优惠关税政策,规定法国商品进入越南免税,而其他国家的商品则需要缴纳更高的关税。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地。自1836年起,英印殖民政府对英国的棉纺织品征收的关税仅为2%至3.5%。这些贸易壁垒使得德意志帝国的工业产品即使在成本上具有优势,仍难以打入这些已经被英法控制的市场。 德意志帝国的竞争劣势 在德国的棉布出口贸易中,尽管德国在西欧和美国等高收入国家的市场份额较高,但在南美、东南欧、非洲及印度等低收入地区,英国的棉布占据了压倒性的市场份额。例如,在1883年至1913年间,德国在西欧的棉布出口占比分别为73.2%和52.1%,而英国则为27.5%和19.7%。但在低收入地区,德国的出口占比远低于英国,尤其在1883年和1913年,德国在这些地区的市场份额分别仅为0.8%和18%,而英国则为36.7%和58%。面临资源短缺与对外依赖 尽管德国的工业化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德国也面临着资源短缺的问题。国内农业生产无法满足工业的需求,尤其是在粮食和饲料方面。1895年至1900年,德国国内生产的小麦仅能满足全国需求的73.7%。与此同时,德国不得不大量依赖进口,尤其是粮食和工业原料。到1900年,德国每年从国外进口小麦约203万吨,到了1905-1908年,这一数字增长至232万吨。 殖民扩张的经济驱动 为了解决原材料短缺和市场瓶颈,德意志帝国不得不加快其殖民扩张步伐。1890年代末,德国通过占领多哥等地区,开始大规模开发这些地区的资源。多哥成为德国的殖民地后,种植园经济成为其主要支柱,棕榈油、橡胶、玉米和原棉等重要工业原材料和粮食大规模出口到德国。1911年,多哥向德国出口了144,640公斤橡胶、4,012,879公斤棕榈油和2,687,311公斤玉米。 结语 总体来说,德意志帝国的殖民扩张不仅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剩余,还为了避免资本主义生产进入停滞状态。随着德国工业化的完成,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意志帝国的殖民扩张变得更加积极,因为它需要更多的资源、更多的市场以及更强的经济优势来巩固其作为中心国家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