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福州的发现
随着疫情解封,生活逐渐恢复自由。趁机,我最近前往福州游览,意外地从中了解到了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同时也发现了许多被遗忘的中国优秀文化。
其中,有个问题让我产生了好奇:中国第一条海底电缆究竟是什么时候铺设的?根据某度百科的条目提到,它是在1988年完成的。这个说法是真的吗?
其实,早在1874年,台湾发生了日本的侵略事件,船政大臣沈葆桢(林则徐的女婿)被派往台湾,维护中国的主权。当时,台湾和大陆之间的通信主要依赖于轮船,尤其是蒸汽动力的水师舰船。然而,一旦天气恶劣或海况不佳,船只就无法通行,紧急的文件也无法送达。
沈葆桢意识到必须建立一种更快捷、更可靠的通信方式,于是提出了通过电报连接台湾与大陆的方案。他建议修建一条从台北到淡水的陆上电报线路,并通过海底电缆连接福建,再与位于马尾的船政系统相连接。
成功挫败日本侵略台湾之后,沈葆桢升任两江总督,而福建巡抚丁日昌继续推进这项计划。为此,由左宗棠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于1876年开设了电报学堂,聘请了丹麦大北公司工程师授课,培养电报技术人才。毕业生们后来参与了福建到台湾海底电缆的铺设工作。
经过几年努力,1887年福建台湾巡抚刘铭传开始了海底电缆的铺设。他为此从英国购买了一艘“飞捷”号炮舰,花费九万两银子。1887年9月,海底电缆终于成功铺设,从台湾淡水延伸至福州川石岛。10月11日,该电缆正式投入使用。整个工程耗资22万银元,总长117海里(约433公里)。
这条海底电缆的成功铺设,使得中国成为了亚洲第一个拥有自主海底电缆的国家,也成功遏制了外国公司垄断中国沿海电信的企图。它是中国电信历史中的一项重大成就。
然而,某度百科却将中国海底电缆的起始时间推迟了整整100年,难道这只是偶然的失误吗?
二、遇见中国伪史
让我们再来看看一些中国历史上的争议事件。
直升机的发明者是谁?根据某度百科的条目,直升机的发明被归功于法国人保罗·科尔尼,他在1907年试飞成功,创造了“人类第一架直升机”。但这真的是法国人的发明吗?
其实,早在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1),苏州吴县的能工巧匠徐正明就曾制造出一架类似直升机的飞行器。他的飞行器利用脚踏板带动螺旋桨转动,成功地飞离了地面,飞过一条小河。徐正明的发明早于法国保罗的直升机240多年。
1986年,英国科技史专家罗伯特·坦普尔在《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一书中指出,直升机的发明应归功于中国清初的徐正明。
再来看眼镜的发明。某度百科表示,眼镜的发明始于1268年,意大利人罗杰·培根记录了透镜的光学原理,而最早的眼镜出现在意大利。然而,中国在古代早就有了使用“冰透镜”取火的技术。西汉时期的《淮南万毕术》记载了利用冰透镜的技术,甚至考古发现了汉代的光学镜片。
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在光学技术上早有成就。为何百科条目中却只提到西方的发明?
三、伪史背后的根源:东方主义
为什么在中国的互联网、媒体、书籍和教育中,会有如此多贬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情况,抬高外国文化呢?这与东方主义密切相关。
“东方主义”是西方对东方的认知框架,最初源于西方对中国的崇拜。16世纪到18世纪,欧洲学者开始研究中国文化,许多中国经典被翻译成拉丁文,并在欧洲广泛传播。中国的哲学、文化和科技在那个时期影响了欧洲,甚至被认为比欧洲更先进。
然而,随着19世纪西方的崛起,东方主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西方开始将东方描绘成落后、愚昧的地区,试图通过文化上的控制来支配东方。东方主义本质上是一种霸权主义,它通过文化、历史的扭曲,为西方的扩张和侵略提供理论支持。
这种偏见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中,还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许多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无意识地接受这种扭曲的观念,认为只有模仿西方才能获得成功。这种思想催生了大量的中国伪史和西方伪史,误导了人们对真实历史的认知。
结语
要理性看待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文化,我们必须跳出西方主导的“东方主义”框架。中国的历史文化应当被重新审视和正视,去伪存真,让中华文明的真正辉煌得以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