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的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用来形容清末重臣升允的一生,再合适不过。
随着溥仪退位、清朝灭亡,中国彻底告别了封建王朝,迈入新的时代。事实上,早在清末,皇权就已逐渐衰落,各地反抗皇权的事件频发,部分地区甚至脱离了清廷的实际控制。但在这股大势中,仍有人固守“臣子身份”,升允便是其中的代表。
溥仪退位后,不少人仍幻想着复辟帝制。有人依旧把溥仪奉为皇帝,足见清朝在当时的影响力。然而,光有想法远远不够,复辟最关键的资本是军队。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政权难以维系。清朝的灭亡,正是因为军力逐渐丧失。
升允是满洲贵族出身,蒙古镶黄旗人,清末重臣。他曾任山西按察使、江西巡抚、陕甘总督等要职,因反对立宪而被革职。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无人可用,他又被重新启用,担任陕西巡抚。升允以忠心著称,他坚信只要能在陕西重新打下一片疆土,就能接回溥仪,让清朝再度延续。
他确实也付诸实践。升允曾率兵攻占十余座城池,鼎盛时期控制了十八座,几乎拥有“小国家”的规模。如果时间允许,他或许能在陕西建立一个独立政权。但溥仪退位的诏书,粉碎了他的计划。怒火之下,升允曾杀害革命者,但最终因部下反对,只能放弃。
然而,升允并未就此认命。他转而回到蒙古,发动所谓“勤王运动”,仍梦想扶持溥仪复辟,但很快失败。后来,他又远赴日本,在那里结识了宗社党——一个以恢复清朝为目标的组织,并毅然加入。回国后,他和张勋等人联合,策动新一轮复辟行动,还曾联络康有为。但这场运动还未成气候,就被段祺瑞彻底粉碎,溥仪也被逐出紫禁城。
失望之下,升允再次向日本求助。日本为了建立伪满洲国,利用宗社党成员来笼络溥仪,也因此对升允等清贵给予优待。但升允终究年老,1931年病逝于天津。次年,伪满洲国成立,溥仪成为日本的傀儡皇帝。作为对升允的追认,溥仪为其上谥号“文忠”。
升允的一生,可以说是彻底献给了清朝和溥仪。他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但也因过度执着而看不清大势。他不明白清王朝早已腐朽,帝制在中国注定走向终结。若他能放下虚无的帝王梦,转而保全溥仪的性命与部分权力,或许能换来另一条生路。
遗憾的是,他的执念不仅让自己抱憾终身,也影响了子嗣。长子扎克丹孤苦一生,次子扎拉芬郁郁而终,三子扎寿恒沉迷酒色,无所建树。可以说,升允的忠心换来的并非荣耀,而是家族的衰败。
纵观历史,升允这样的人并不多见。在那个军阀混战、权力更迭的年代,他几乎没有个人私心,一心只为“君王复辟”。然而,历史潮流不可逆转,个人的执念终究难敌大势。升允忠心可敬,却也让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