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秋,辽沈战役的关键一役——塔山阻击战打响。这场战役中,我军与国民党东进兵团的兵力对比常被简化为8个师对阵11个师,但实际交战情况要复杂得多。
我军方面,东北野战军投入了第4纵队的3个主力师(第10、11、12师)和第11纵队的3个师(第31、32、33师),以及冀热辽军区的独立第4、6师。不过,两个独立师主要负责外围牵制,而新组建的第11纵队因装备不足,主要驻守塔山西侧山地防御。在10月10日至15日的激战期间,第11纵队仅参与小规模战斗,并接替了第4纵队第11师的部分阵地,使该师得以腾出作为预备队。因此,主战场实际由第4纵队的第10师和第12师承担主要防御任务。
国民党军方面,虽然号称11个师,但实际参战情况大不相同:第39军的第103、147师尚在海上运输途中;第92军第21师等两个师留守锦西、葫芦岛;另有重建的第198师等两个师因战力不足仅作预备队。真正投入进攻的是5个师:暂编第62师、第54军第8师、独立第95师,以及第62军的第151、157师。
其中,暂编第62师是重建部队,因先前驻守塔山而被调来反攻。其余四个师都是精锐:第8师是美械装备的胡宗南旧部,战力最强;独立第95师虽非美械,但在老长官罗奇督战下打得最凶;两个广东师(第151、157师)也保持完整建制。
这样算来,国民党军实际是以4个主力师加1个重建师,进攻我军2个主力师驻守的阵地。尽管兵力占优,却寸步难进,甚至被俘一个整营。这种结果让蒋介石震怒——按他预计,东野一个纵队应只相当于国军一个师,但塔山之战彻底打破了这个幻想。
这场阻击战不仅在于战略意义,更展现了双方战斗力差距。当东野后续入关时,国民党军望风而溃的心理阴影,在塔山就已埋下伏笔。毕竟,以优势兵力强攻却寸土未得,这样的战绩足以摧毁任何军队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