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宋代那档子事,最让人琢磨不透的就是文官跟武将的地位。你说奇怪不怪,战场上拼杀的大将,反倒要听一群舞文弄墨的文官指挥,这在别的朝代可不常见。一开始我以为就是皇帝偏爱读书人,后来翻了些史料才明白,这里面全是赵匡胤的小心思,说白了就是怕有人跟他一样 “黄袍加身”。
赵匡胤自己就是武将出身,靠着陈桥兵变坐上龙椅的。刚建国那会儿,他夜里估计都睡不踏实。五代十国那几十年,皇帝跟走马灯似的换,哪个不是手握兵权的武将搞出来的?他太清楚武将专权的厉害,所以建国才一年多,就急着搞 “杯酒释兵权”。不像刘邦、朱元璋那样直接杀人,他给石守信这帮老兄弟许了荣华富贵,让他们主动交兵权。说实话,这招够圆滑,既没伤和气,又解了心头大患。
但光收兵权还不够,得从根上管住军队。他搞了套特别绕的制度,枢密院管调兵,三衙管带兵,两边互相掐着,谁也没法单独说了算。就跟俩人共管一个钱箱子,一个拿钥匙一个管密码,谁也动不了歪心思。而且军队还老换地方驻扎,将领也跟着频繁调动,士兵刚跟将领熟络起来,又得换主官,想搞小团体都没机会。这心思细的,真是把 “防” 字刻进骨子里了。
后来到了宋太宗、宋真宗那会儿,文官就更吃香了。以前打仗都是武将说了算,后来慢慢变成文官当统帅,武将只能做副手。范仲淹、韩琦这些文臣,都能跑到边疆去指挥军队,甚至下诏书说将领不听文官命令要按军法处置。你想想,武将在前线打仗,身后还有个文官盯着,打输了要担责,打赢了功劳还得分一半,这气能顺吗?可皇帝就乐意这样,觉得文官手里没兵,再怎么折腾也掀不起大浪。
其实吧,宋代不是没有能打的武将,只是朝廷不敢放手用。就因为五代的教训太惨痛,皇帝眼里,军队稳定比能打更重要。宁愿边防吃点亏,也不能让武将有实权。宋仁宗的时候,跟西夏打仗,明明武将更懂战场形势,偏偏要听文官的调度,有时候还得按皇帝事先画好的阵图打仗,这哪能打赢啊?
不过话说回来,这政策也不是没好处,至少宋代没怎么发生过大规模兵变,社会倒是安定了不少,经济文化也搞得红火。但代价就是军队战斗力越来越弱,后来面对辽、金的进攻,只能被动挨揍。现在想想,赵匡胤这步棋走得真是又聪明又糊涂,用文官的 “软” 困住了武将的 “硬”,却也把宋朝的国防给困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