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刘封传》中有一段关键记载:当关羽在樊城、襄阳陷入重围时,曾多次向驻守上庸的刘封和孟达求援。然而,刘封以山郡初附,局势未稳为由拒绝出兵。这一决定最终导致关羽兵败身亡,刘备对此深怀怨恨。
让我们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公元219年末,关羽在襄樊之战中节节败退。东吴大将吕蒙率军紧追不舍,而关羽的部队早已损兵折将。更致命的是,期盼已久的上庸援军始终未见踪影。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关羽被迫冒险突围,最终命丧吕蒙之手。
深入分析这场悲剧,刘封的见死不救确实难辞其咎。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曹操方面并未对关羽赶尽杀绝,只是采取围而不歼的策略。真正对关羽构成致命威胁的,正是擅长水战的东吴军队。这一点从孙权十万大军攻打合肥却铩羽而归的孙十万典故就可见一斑——东吴陆军战力确实逊色于其水军。
假若刘封当时果断出兵,历史或许会改写。以当时上庸的兵力来看,刘封完全具备救援条件。据史料记载,刘封不仅拥有自己的部队,还曾夺取孟达的鼓吹队(按汉制,统兵过万才可配备鼓吹仪仗)。保守估计,上庸驻军至少万人以上。哪怕只派出半数兵力,也足以助关羽突围。
那么,刘封当时有哪些自救之策呢?
首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立即发兵救援。若能及时支援,关羽完全可能突围成功。即便不能击退吕蒙,至少可以安全撤回成都。
其次,可以命孟达领兵驰援。这样既能测试孟达的忠诚度,又可避免自己擅离职守。即便救援失败,刘备也难以归罪于刘封。
第三,可快马请示刘备。虽然此举能保全自身,但难免有推诿责任之嫌,且必定延误战机。作为一个将领,在关键时刻推卸责任绝非明智之举。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刘封不仅坐视关羽败亡,还与孟达内讧,最终导致上庸失守。当刘备质问其不救羽时,他的命运已然注定。相比之下,魏延镇守汉中时展现出的胆识与谋略,恰与刘封形成鲜明对比。魏延提出的错守诸围策略,确保了汉中十余年安然无恙。
这段历史引发我们深思:若当时镇守上庸的是刘禅,他是否会出兵救援二叔关羽?这个问题留给后人评说。但可以确定的是,在关键时刻的抉择,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