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之骄子的猝然离场
2025年9月25日,一则噩耗划破学术圈的宁静:普林斯顿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专业中国博士后李昊然,在其位于西温莎的家中离世,年仅27岁 。这一消息很快得到普林斯顿大学校方通报及官媒确认,校园生活副校长等三位校方高管联合署名的哀悼邮件,向其家人致以深切慰问。
这位山东籍才子的履历曾是无数人艳羡的范本。2019年,他以优异成绩从清华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同年便跻身普林斯顿大学深造,2021年顺利拿下硕士学位后继续攻读博士,今年6月刚完成答辩获博士学位,随即以博士后身份加入安德林格能源与环境中心开展研究。学术路上,他早已崭露锋芒——2023年,其参与撰写的《利用机器学习模拟电力磁学》论文,从全球数千篇投稿中脱颖而出,斩获IEEE电力电子学报一等奖,该奖项每年仅授予5篇顶尖成果。在同事眼中,他是"优秀的学者",在老乡口中,他是"友善的伙伴",邻居记忆里,他是"小区里的学霸榜样"。
二、光环下的隐秘挣扎
李昊然的骤然离去,让熟悉他的人陷入巨大悲痛与困惑。好友们在悼念中反复提及,他生前始终以积极乐观的形象示人,所在实验室导师专业、氛围融洽,没人察觉他正承受深层痛苦。但一则来自同校学生的消息,揭开了可能的真相:李昊然疑因严重抑郁症自杀身亡。
这一传闻并非孤立存在。校方邮件虽未提及具体死因,却隐晦透露"近年来学生去世人数持续攀升",并紧急开放心理咨询热线等支持资源。更令人揪心的是,李昊然已是普林斯顿大学近四年发生的至少第八起在校生或应届毕业生死亡事件,其中四起已被认定为自杀。这位表面光鲜的博士后,或许正是学术光环下高压群体的缩影——正如同学在悼念中所言,外界眼中"手到擒来"的成就,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与煎熬。
在顶尖学府的"学术金字塔"中,青年研究者们往往面临多重压力:论文发表的" Publish or Perish "(不发表就消亡)法则、科研突破的不确定性、跨文化环境的适应难题,叠加无形的社会期待,让抑郁症等心理问题有机可乘。而他们习惯展现的"强大",反而成为寻求帮助的障碍。
三、高知群体心理健康警钟长鸣
李昊然的悲剧,再次将顶尖高校师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推向公众视野。普林斯顿校方在哀悼之余,虽已开通全天候心理热线,并联动宗教事务办公室等提供支持,但四年八起死亡事件的沉痛数据,折射出高知群体心理支持体系仍有短板。
这并非个例。在全球顶尖学术机构中,青年研究者的抑郁焦虑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群。他们往往因"天之骄子"的标签羞于求助,而科研单位也常因过度关注学术产出,忽视了人才的心理需求。正如李昊然的友人所呼吁,不应过度揣测悲剧,更应看见"优秀"背后可能隐藏的心灵困境。
27岁的生命戛然而止,留下未竟的科研理想与无尽的惋惜。IEEE获奖论文的开源数据库或许还在滋养着电力电子领域的研究,但它的创作者已无法见证后续突破。当我们缅怀这位清华与普林斯顿共同培养的才子时,更应铭记这场悲剧敲响的警钟:对学术精英的关注,不应只停留在履历的光鲜与成果的辉煌,更要延伸到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
愿李昊然在另一个世界获得安宁,也愿每个在学术路上前行的人,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既有追逐真理的勇气,也有拥抱脆弱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