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欧洲格局的重塑:从马歇尔计划到欧盟困境
1945年二战硝烟散尽,世界格局迎来巨变。美国和苏联在这场战争中崛起为势均力敌的超级大国。面对西欧此起彼伏的工人运动和苏联影响力的扩张,美国在1947年祭出马歇尔计划——这项经济援助计划表面上是帮助西欧重建,实则暗藏三重目的:遏制共产主义蔓延、消化战时过剩产能、将西欧纳入美国主导的经济体系。
计划实施后,西欧各国经济快速复苏,但代价是不得不依附于美国构建的国际秩序。1949年北约的成立,更将西欧变成了美苏冷战的前线阵地。为摆脱这种尴尬处境,重拾昔日荣光,西欧国家开始寻求联合自强。1951年,欧洲煤钢联营应运而生,这个由法国、西德等六国组成的工业联盟,奏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序曲。
由于防务和政治受制于美国,经济一体化成为西欧联合的突破口。在这一进程中,经济实力决定话语权。战败国西德虽被盟军分区占领并解除武装,但随着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出于战略需要默许其重新武装。凭借战前积累的工业基础,以及东欧地区德意志移民带来的劳动力红利,西德经济迅速腾飞,到1950年代中期已重登西欧经济霸主宝座。
历史上,德意志帝国始终怀揣统一欧洲的野心。从第二帝国的 Mitteleuropa计划到第三帝国的生存空间理论,德国两次通过战争手段谋求欧陆霸权,却都以惨败告终。如今,和平的一体化进程意外地实现了武力未能达成的目标——西欧各国逐渐成为德国的经济腹地。这种格局自然引发邻国不安,毕竟谁都不愿永远扮演打工者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在西欧的体量优势有限。随着一体化进程推进,更多国家加入使德国影响力进一步稀释。但欧洲联盟仍能持续壮大,关键在于其独特的全体一致决策机制。这种制度赋予每个成员国否决权,确保小国利益不受大国碾压。正是这种相对公平的规则,吸引着前社会主义阵营成员纷纷投奔。
然而,这种制度设计越来越成为德国的心头刺。从煤钢联营时代起,德国为推进一体化做出巨大牺牲:放弃东普鲁士等领土诉求,化解与法国的世仇。但如今匈牙利等国频频动用否决权,导致重大改革举步维艰。德国人不禁想起历史上波兰-立陶宛联邦因类似制度陷入瘫痪的教训。
若废除否决权,多数表决虽能提高效率,却可能牺牲东欧国家利益,动摇欧盟根基。更棘手的是,美国对欧盟的控制日益收紧。从科索沃战争到英国脱欧,一系列危机背后都有华盛顿的影子。德国虽试图保持战略自主,但境内大量美军基地的存在,使其难以真正摆脱美国影响。现任总理朔尔茨放弃前任默克尔的平衡策略,选择对美亦步亦趋,正是这种困境的体现。
讽刺的是,曾被德国视为绊脚石的一票否决权,如今反倒成为维护欧盟团结的最后屏障。当德国为讨好美国而推动激进改革时,这项制度客观上阻止了其自毁长城的冲动。在霸权博弈与内部矛盾的夹击下,欧盟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而德国的两难处境,恰是当代欧洲困局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