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灭夏:历史记载与考古谜团
商汤推翻夏朝这一历史事件,在西周以来的文献记载中已是确凿无疑的史实。早在西周初年,周公在告诫殷商遗民的《多士》篇中就提到:你们的先祖成汤推翻夏朝,任用贤能治理四方,以此警示贵族们要吸取历史教训。
此后,从《吕氏春秋》《史记》到战国诸子的著作,都对商汤灭夏的过程有详细记载。比如《墨子》中就生动描述了商汤在攻城时在夏都西北角降下大火,从而破坏城墙顺利攻入的场景。这些记载表明,夏朝的覆灭在当时是震惊天下的大事,以至于千年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史学家们仍对其记忆犹新。
然而,当我们试图寻找更直接的商朝时期文字记载时,却发现困难重重。《尚书》中记载殷商先人已有典籍,说明商朝确实存在系统的史书。考虑到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商朝必然还有另一套用于政令传递、文书往来的文字系统。也就是说,商朝至少有两套文字:一套用于日常行政(如竹简、布帛、青铜器铭文),另一套则是用于占卜的甲骨文,这与古埃及使用不同文字系统的做法颇为相似。
虽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商王世系与后来发现的甲骨文高度吻合,证明他确实参考过商朝史料,但关于商汤灭夏的记载都来自后世追述,难免掺杂后人主观加工。那么,为何商朝没有留下直接记载这段历史的文字呢?
布帛、竹简等易腐材料确实难以保存三千年,但商朝还有青铜器和甲骨这两种耐久载体。令人困惑的是,在已发现的数万件青铜器和15万片甲骨中,不仅找不到关于商汤灭夏的记载,甚至连夏这个政权名称都未曾出现。甲骨文中虽多次提到商汤(被称为成、唐或大乙),但只记录祭祀情况,不涉及其具体功绩。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无法从甲骨文中找到夏朝的蛛丝马迹?《礼记》记载商朝尊神事鬼,被推翻的夏朝君主在商人眼中可能成为需要安抚的鬼神。基于此,学者们试图在甲骨文中寻找夏朝君主的名字,但只发现表示人在日下的夏字,而非政权名称。
不过,甲骨文中频繁出现的西邑一词引起了学者注意。在商朝地理概念中,有东土、西土、北土之分,却唯独西邑这个称谓反复出现。邑在当时既可指都城,也可代指王朝(如大邑商)。结合清华简中西邑夏的记载,可以推断西邑很可能就是商朝对夏朝的称呼。
考古发现进一步佐证了这一观点。二里头遗址(推测为夏都斟鄩)位于早商都城的西方,商朝称其为西邑合情合理。但奇怪的是,二里头遗址并未显示出王朝更替的剧烈痕迹。碳14测年显示,在商朝建立后数十年,二里头仍在扩建,青铜器工艺持续精进,这与文献记载的惨烈灭国场景不符。
《左传》中夏桀为有仍之会,有缗叛之的记载暗示,夏朝可能实行多都制,夏桀可能是在山东地区的西邑被商汤攻破,而非在二里头。这也解释了为何甲骨文中的西邑需要定期祭祀——它可能是夏朝的另一重要都城,商朝人担心那里的夏朝亡灵作祟。
综上所述,商朝可能通过东西夹击的战略,一方面攻占夏朝东部都城西邑,另一方面在夏朝核心区域(如二里头)采取渐进式取代,最终完成王朝更替。这一过程远比文献记载的一战灭国更为复杂,也解释了为何考古发现与历史记载存在诸多矛盾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