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愿认胡人祖先的古代帝王们
关于唐朝皇帝李世民的血统问题,一直是网络上的热门话题。有趣的是,据史料记载,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最忌讳别人说他具有胡人血统。传说当时有人因为在他面前提及此事,结果掉了脑袋,甚至连观世音这个称呼都因为避讳而被改成了观音。 这种现象在古代中国并不罕见。不仅像李世民这样只有少量鲜卑血统的帝王不愿承认胡人血统,就连南北朝时期一些地道的胡人君主,也纷纷在族谱上把自己写成汉人。 北周武帝宇文邕就是个典型例子。这位皇帝曾义正言辞地宣称朕非五胡,谁要是敢说他是胡人或夷狄,恐怕会招来灭门之祸。从当时的户籍制度来看,宇文邕的说法并非全无道理——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娶了乐浪汉人王氏的女子,按当时的规矩确实可以登记为汉人。 更令人玩味的是匈奴贵族刘渊家族的故事。这个家族本是匈奴单于后裔,却被后世汉人学者视为汉人。刘渊起兵时,竟然公开贬低自己的匈奴祖先,声称:大丈夫当学汉高祖,呼韩邪不足效也。直接把匈奴英雄呼韩邪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刘渊、刘聪、刘曜这几位匈奴后裔的汉化程度令人惊叹。他们不仅精通汉文化,连饮食习惯都完全汉化,特别钟爱鱼虾等水产品。在洛阳的上流社交圈里,他们以并州高门自居,对刘氏血脉引以为豪。当时的名士如太原王家的王浑、宰相张华都认可他们的汉人身份。 建立政权后,刘渊更是彻底认祖归宗,将刘邦、刘秀、刘备奉为祖先,追尊为三祖,连刘禅也被追谥为孝怀皇帝。这一系列操作,简直是要让匈奴先祖冒顿单于和呼韩邪单于在九泉之下断了香火。刘渊政权中汉人官员占绝大多数,因此他在历史上评价颇高。到了明朝,甚至有文人创作《续三国演义》,直接把刘渊写成刘备的孙子,刘曜写成刘禅的孙子,让他们在文学作品中彻底完成了汉化。 前秦的苻坚家族也经历了类似的转变。虽然苻坚的祖父苻洪曾训斥他说汝戎狄异类,世知饮酒,今乃求学邪!,但苻坚掌权后却以中国天子自居,把未开化的氐人同胞视为杂种。他的军队对汉人秋毫无犯,却对西北的氐人大开杀戒,认为彼种落杂居,不相统壹,不能为中国大患。 在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中,血统从来不是最重要的评判标准。虽然古代有夷狄人面兽心的说法,但华夏文明更看重的是文化认同。只要接受华夏文化,遵循华夏的价值观,胡人血统从来不是融入华夏的障碍。 唐代就形成了华心说的理论:华夷者,辨在乎心,辨心在察其趣向。生于夷域而行合乎礼义,是形夷而心华也。正是基于这种文化认同的标准,唐末五代时期,行事符合汉人价值观的李克用被视为华夏代表,而出身汉人却反复无常的朱温反而不受文人待见。 这些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当这些胡人君主心向华夏,自愿成为户口本上的汉人时,华夏文明自然就接纳了他们。在今天回望历史,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再纠结于血统问题,重复古人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