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已进入第三个年头,这场持久战引发了外界诸多讨论。在中国网友眼中,俄军表现似乎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后勤保障屡遭诟病。不少人认为俄空天军未能充分发挥制空优势,后方频繁遭遇乌军袭击,都暴露出后勤系统的短板。
然而近期出现了一个颠覆性观点:被广泛批评的俄空天军后勤体系,实际上已经达到令多数国家望尘莫及的水平,包括美军在内。这个说法究竟从何而来?让我们用数据说话。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近日透露,俄军在过去两周内向乌境内投掷了约2500枚滑翔制导炸弹。虽然其本意是强调俄军空袭升级,但这个数字却意外揭示了俄军强大的作战保障能力。美国《福布斯》杂志报道称,俄军苏-34战机编队最高单日出动量可达100架次,这与亲俄媒体披露的周均千枚炸弹投放量基本吻合。
通过简单计算可以发现:两周2500枚即每周1250枚。若每架苏-34挂载4枚炸弹,则需完成300余架次任务,日均44架次。这意味着什么?按双人机组配置,仅前线飞行员就需近百人,再加上轮换、训练人员,规模更为庞大。而地勤保障更为复杂,涉及维修、加油、挂弹等多个环节,需要成倍的后勤支持。
更关键的是战机可靠性问题。在西方开源情报网站统计中,截至2025年9月俄军损失37架苏-34,约占战前127架机队的三成。这个战损率看似不低,但考虑到持续高强度作战环境,实际表现已属难得。相比之下,美军F-15服役期间损失146架(多为训练事故),F-35自2018年以来已坠毁11架,其可用率长期低于55%——这还只是和平时期的状况。
俄罗斯航空工业的快速补充能力同样令人瞩目。自2022年起,联合飞机制造公司已交付15批苏-34M,每批至少4架。2024年交付6批,今年前9个月已完成4批交付,在满足前线需求的同时还能履行国际订单。这种持续造血能力,使得俄军能在损失三成机队后,仍保持每周上千枚炸弹的投放强度。
西方媒体常渲染俄军难以为继的论调,但数据表明真正承受压力的是乌克兰防空体系。面对俄军滑翔炸弹的远程精确打击,乌军拦截难度与日俱增,防御资源持续消耗。这场持续的后勤耐力赛,正在改写现代战争保障能力的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