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精心设计的藩王制度,在朱棣造反时竟成了摆设。这位开国皇帝原本指望儿子们能遵循祖训勤王护驾,结果大多数藩王都选择了冷眼旁观,只有两个愿意勤王的还各怀鬼胎,这要是让朱元璋知道了,怕是要气得从棺材里跳出来。
老朱家这二十六位皇子,在朱棣起兵时已经折损了八位。早逝的八位分别是:英年早逝的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以及潭王朱梓、赵王朱杞、鲁王朱檀、湘王朱柏和幼子朱楠。剩下的十七位藩王,在大明各地驻守,却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三派。
先说勤王派,就辽王朱植和谷王朱橞两个热心肠。辽王倒是忠心耿耿去了南京,可惜站错队被秋后算账;谷王更绝,眼看建文帝要输,直接打开南京城门投降,这见风使舵的本事,连朱棣都得竖大拇指。
被迫站队派就宁王朱权一个倒霉蛋。这位本来想坐收渔利,假装奉诏讨逆,实则想自立山头。结果被朱棣识破,不仅丢了兵权,还被迫上了贼船,真叫一个偷鸡不成蚀把米。
最多的就是骑墙派,足足有十位王爷:楚王、蜀王、肃王、庆王等人精得很。特别是那几位手握重兵的,打着保境安民的旗号左右逢源。他们算准了不管谁赢,都得靠他们镇守边疆,这份精明劲儿可比他们老爹强多了。
最惨的是朱允炆那些未成年叔叔们。靖难之役爆发时,他们连封地都没来得及去,就被亲侄子软禁在南京城里。这些娃娃王爷怕是连造反两个字都还没认全呢。
看着这些儿子的表现,朱元璋要是地下有知,估计肠子都悔青了。他设计的藩王制度本是为保大明江山永固,结果关键时刻,儿子们不是装聋作哑就是待价而沽。所谓打虎亲兄弟?在皇位面前,亲兄弟也得先掂量掂量利害得失。这也难怪朱棣能一路势如破竹——老朱家这些王爷们,早就把忠君二字抛到九霄云外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