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开国时期名将辈出,其中李靖与李勣堪称双璧。这两位大将为李唐王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鲜为人知的是,李勣原本并非李姓,他本名徐世勣,字懋功,因此在民间素有徐茂公之称。归顺唐朝后,高祖李渊赐其国姓,改名李世勣,后为避太宗名讳,最终定名李勣。
这位传奇将领的军事生涯始于隋末乱世。最初他与单雄信一同投奔瓦岗军首领翟让,以劫富济贫起家。随着李密入主瓦岗,这支草莽队伍逐渐壮大,成为隋末起义军中一支劲旅。虽未能成就霸业,却为李勣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
归顺唐朝后,李勣的军事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太宗、高宗两朝,他既能在朝堂运筹帷幄,又能在沙场决胜千里。最令人称奇的是,年过古稀的他仍能率军远征,最终完成隋炀帝、唐太宗都未能实现的壮举——攻灭高句丽。
李勣深得三代帝王信任。唐太宗曾割须为其配药,宴会上解龙袍为其御寒;高宗李治更是待之如父,不仅亲临问疾,连其寡居的姐姐也受到皇室礼遇。这种君臣相得的佳话,在历史上实属罕见。
关于李勣的历史评价呈现两极分化。有人赞其纯臣风范,也有人如王夫之贬其为狡贼。但不可否认,在唐初名将中,他与李靖堪称军事双璧。667年,时年七十余岁的李勣挂帅东征,终于完成中原王朝数代未竟之业——平定高句丽。
668年凯旋后,李勣的健康每况愈下。面对御医送来的汤药,这位看透生死的老人坦然接受;但对家人延请的郎中却拒之门外。他临终前对弟弟李弼的嘱托,展现出一代名将的豁达:我本山东布衣,蒙明主知遇,位极人臣,年近八旬,死复何憾?
李勣的结局与隋朝权臣杨素形成鲜明对比。杨素因功高震主遭帝王猜忌,而李勣始终以中立自持,得以善终。高宗为其辍朝七日,亲临送葬的哀荣,堪称生荣死哀的典范。可惜十余年后,其孙李敬业起兵反武,致使这位开国元勋死后蒙羞。这段历史恩怨,为李勣传奇的一生平添几分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