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翰林院被公认为官员晋升的最高殿堂,民间流传着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但到了清朝,翰林院成员并非都来自科举正途,逐渐形成了正宗翰林与野翰林的区分。
可能很多人会好奇:究竟什么是野翰林?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聊聊这个清代特有的现象。所谓野翰林,指的是那些通过非科举途径进入翰林院的官员。这个称呼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暗指他们的出身不符合传统科举选拔的要求。在清代,翰林院被视为读书人仕途的巅峰,按照正常程序,需要从生员起步,经过举人、进士的严格选拔,最后通过馆选才能进入翰林院。
然而从康熙朝开始,翰林院的大门逐渐向非科举出身的士人敞开,由此催生了野翰林这一特殊群体。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特殊途径:
一、康熙朝的博学鸿儒科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为缓和民族矛盾,康熙帝特别开设博学鸿儒科。当时正值三藩之乱期间,吴三桂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起兵,让清廷深感忧虑。为争取汉族士人支持,康熙帝在次年举行这场特殊考试。参试的176名考生身份各异,既有前明遗老,也有寒门学子,其中不少人连秀才功名都没有。考试内容以诗赋为主,形式宽松,最终录取50人,近三分之一进入翰林院任职。这次考试成功笼络了包括黄宗羲、顾炎武在内的众多汉族知识分子。
二、乾隆朝的博学鸿词科
乾隆元年(1736年)举行的博学鸿词科则更为严格。193名考生需要应对《五六天地之中合赋》等高难度试题,最终仅录取15人。与康熙朝不同,乾隆帝更注重通过考试彰显皇权威严,选拔真正的人才为朝廷效力。
三、经学特科
乾隆时期还开设了专门的经学选拔。朝廷命各地官员保荐精通经学的学者进京应试,通过者可直接入翰林。这既是对传统学术的重视,也是加强思想控制的手段。
除了这些特科,清代还有两种常规的野翰林来源:
1. 旗人特招
为保障旗人特权,清廷专门为旗人保留翰林名额。这些外班翰林往往学识有限,常被汉族官员讥讽为斗字翰林。
2. 皇帝特批
如乾隆宠臣和珅,虽无任何科举功名,却凭借皇帝宠信当上翰林院掌院学士。参与《四库全书》编修的一些学者也属此类。
总的来说,清代官场虽重科举出身,但野翰林现象反映了人才选拔的灵活性。这些非正途出身的翰林,其才能与地位始终存在争议,却也丰富了清代官僚体系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