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蒋介石心中,对这支特殊部队的感情可谓爱恨交织。这支被誉为御林军的精锐之师,曾是拱卫南京的中流砥柱。其官兵训练有素、军纪严明,配备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战斗力之强足以与国军五大主力比肩。然而正是这支备受器重的部队,却在渡江战役前夕临阵倒戈,调转枪口对准国民党军队。这支传奇部队就是第97师,其师长王晏清的人生经历更是一段跌宕起伏的史诗。
1901年,王晏清出生于湖南一个普通家庭。少年时期就怀揣报国之志,毅然投笔从戎。凭借过人的军事天赋,他先后考入黄埔军校和陆军大学深造。在军校期间,他不仅理论成绩名列前茅,还在基层连队的见习中展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时,正在求学的王晏清主动请缨参战,在枪林弹雨中屡建奇功。战后他重返校园完成学业,这段血与火的历练为他日后带兵打仗奠定了坚实基础。
抗战胜利后,王晏清被调往国民党嫡系第18军任职。解放战争期间,他随第87军转战华北各地。1948年,南京防务吃紧,97师师长一职成为各方势力角逐的肥缺。在众多候选者中,蒋经国力荐王晏清,称赞他清廉自持、忠勇可嘉。经过蒋介石亲自考察,这位年轻将领最终获此重任。然而此时的国民党已腐败丛生,王晏清在接触解放军统战政策后,内心开始萌生弃暗投明的念头。
起义计划却充满波折。97师内部反动势力盘根错节,有人告发王晏清思想左倾。他暗中联络南京宪兵未果,反遭卫戍司令部察觉。危急关头,王晏清凭借军中关系网提前获知拘捕令,连夜逃回部队驻地。
1949年3月24日深夜,他毅然率领两个团强渡长江。渡江过程中,一个整团临阵抗命,最终只有千余人成功抵达北岸。更严峻的是,由于通讯中断无法联系解放军,部队被困在荒凉的江滩上。南京方面派飞机撒下劝降传单,导致大批官兵动摇南返。当终于与解放军会师时,王晏清身边仅剩不足百人。
虽然起义规模不及预期,但御林军倒戈的消息仍如惊雷般震撼国民党阵营。南京守军士气崩溃,为后续解放军横渡长江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解放战争中,像王晏清这样弃暗投明的将领不在少数。新中国成立后,这位传奇将领被授予大校军衔,后转任政协工作。1992年,82岁的王晏清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其人生选择至今仍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