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7年,蒙古铁骑兵临襄阳城下,这场持续六年的攻防战就此拉开序幕。作为宋蒙战争的关键转折点,襄阳的得失直接关系到两个王朝的国运。1273年寒冬,孤立无援的守将吕文焕在粮尽援绝之际,面对忽必烈保全城中百姓的承诺,最终含泪开城。这座坚守六年的军事要塞就此易手。
襄阳陷落后,元军势如破竹。1274年秋,他们沿汉水南下,短短数月间连克重镇:岁末攻占鄂州(今武汉),次年春夺取建康(南京),兵锋直指南宋都城临安(杭州)。1276年初春,五岁的宋恭宗在朝臣簇拥下举行降礼,宣告立国152年的南宋政权正式覆灭。虽然文天祥等忠臣仍在南方坚持抵抗,但1279年的崖山海战,最终为这个王朝画上了悲壮的句号。
为何襄阳能独抗蒙古大军六年之久?这座孤城为何成为南宋存亡的关键?这些疑问值得深入探讨。从军事地理角度看,襄阳堪称七省通衢的咽喉要地:向东可控江汉平原,向西可入川陕腹地,向南直达湖广,向北连通中原。这种四通八达的战略位置,使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中国南北分界的天然屏障——秦岭淮河一线,在西段是巍峨的秦岭山脉,东段是密布的淮河水网。在这道天堑中,南阳盆地成为南北交通的天然走廊,而襄阳正是这个走廊的南大门。控制襄阳,北方势力可南下饮马长江;南方政权则可北上逐鹿中原。清代地理学家顾祖禹将其喻为天下腰膂,形象道出了其枢纽地位。
蒙古人最初尝试从川陕突破,但蜀道艰险令骑兵寸步难行。1259年蒙哥汗折戟钓鱼城就是明证。东线两淮地区水网密布,同样限制骑兵机动。经过多次挫败,蒙古人最终将目光锁定襄阳这个南北交通的软肋。
襄阳的城防体系堪称古代军事工程的典范。汉水两岸的襄城与樊城互为犄角,180米宽的护城河成为骑兵难以逾越的天堑。三面环水的地形,仅留两条羊肠小道与外界连通,这种一夫当关的布局让擅长野战的蒙古骑兵束手无策。
但南宋在战略上犯下致命错误。吕文德允许蒙古设立榷场贸易点,这个决策让敌人得以在眼皮底下构筑包围工事。尽管宋军组织过15万水军、13次救援行动,但元军沿汉水修建的连绵工事,使大多数援军无功而返。仅有两次趁汛期突破的成功,对困守孤城的守军只是杯水车薪。
当西域回炮这种新型攻城武器出现在城下时,战局急转直下。这种可发射百斤巨石的配重式投石机,能摧毁城墙垛口。1273年风雪交加之际,粮械俱尽的吕文焕最终选择了投降。此后元军势如破竹,三年内就攻陷临安,其速胜之快令人咋舌。
对比太平天国坚守长江防线十四年的案例,南宋的迅速崩溃引人深思。或许当初集中兵力固守武昌,依托长江天险构建纵深防御,才是更明智的选择。襄阳的失守不仅是一城之败,更是整个防御体系崩溃的开端。这场持续六年的围城战,最终改写了中国历史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