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之道:李世民的驭人智慧
一、识人用:不拘一格降人才
用人是一门深奥的学问,用对了人,事半功倍;用错了人,可能酿成大祸。因此,古今中外的领导者都格外重视驭人之术。唐太宗李世民作为千古一帝,在用人方面远超一般帝王。他的高明之处在于,跳出了简单的“忠臣”与“奸臣”的二元划分,而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用人。
这一点不难理解。打天下时,最重要的是才能”,对忠诚度的要求相对宽松。而到了治世阶段,李世民的“贞观之治”让大唐成为世界强国。在这样的背景下,忠奸之分还那么重要吗?人才稀缺时,他们只能为李世民所用。那么,什么样的人会被李世民重用?大致可分为三类。
二、君子与小人:善用“小人之恶”
秦琼和尉迟恭是唐初赫赫有名的猛将,但两人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却截然不同。比如,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排名中,尉迟恭位列第八,而秦琼却排在最后。李世民甚至曾想将女儿嫁给尉迟恭,却从未对秦琼有过类似待遇。这是为什么?
常言道:“性格决定命运。”而性格又往往体现在为人处世上。秦琼忠义正直,堪称君子,史书还是民间传说中,几乎找不到他的污点。相比之下,尉迟恭就显得有些小人做派了。
在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恭亲手杀死李元吉,甚至威逼李渊退位,而秦琼则全程保持清白。这恰恰体现了李世民的第一个用人标准:君子往往拒绝作恶,小人则拒绝行善,而李世民更倾向于利用“小人之恶”。
再比如李靖和李勣,两人都是公认的君子。李靖立下赫赫战功,却被李世民借小人之口诬陷谋反——这显然是李世民故意为之。而李世民临终前将李勣贬出京城,却对儿子李治说:“如果李勣不服,就杀了他;如果服从,就召回重用,这样你就能对他施恩,从而驾驭他。”
对李世民来说,善与恶就像硬币的两面,关键在于如何利用。不过,他更偏爱“小人之恶”。当然,这里的“恶”并非民间意义上的道德败坏,而是指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某些看似不光彩的手段反而能推动大局。比如,没有尉迟恭的“恶”,或许就没有李世民的登基,更不会有后来的贞观之治。
三、纳谏与智慧:以退为进的驭人之术
李世民的智商毋庸置疑,但他却常常表现得“智商不在线”,比如被魏征抓住错误时,他会显得束手无策,甚至被“训斥”。然而,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魏征原本是太子李建成的谋士,才华横溢,若李建成顺利登基,魏征必是宰相。李世民和魏征都心知肚明这一点。但李世民为何仍重用魏征?原因有二:
1. 李世民麾下已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能臣,他们与李世民配合默契,魏征若想立足,必须另辟蹊径。于是,他凭借直言进谏,成为李世民的“镜子”,赢得特殊地位。
2. 李世民深知隋炀帝的教训——隋朝灭亡的根源之一,就是隋炀帝过于自信,滥用民力,导致国家崩溃。因此,李世民刻意表现出“虚心纳谏”的姿态,避免重蹈覆辙。
这一点在尉迟恭和秦琼身上也有所体现。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故意犹豫不决,逼得尉迟恭急眼大喊:“大王如今优柔寡断,绝非明智之举!”最终促使李世民下定决心。而秦琼则沉默不语,因为他更倾向于做好分内之事,而非干预他人决策。
四、情感驭人:性情相投者得重用
这一点或许更多源于李世民的真性情。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李世民性格外向、情感丰富,因此他更青睐同样性情直率的下属。
比如尉迟恭,虽有“小人之恶”,但性情耿直,喜怒形于色。而秦琼则沉稳内敛,不善言辞,更习惯用行动证明自己。因此,李世民更偏爱尉迟恭、魏征、褚遂良这类敢说敢做、甚至敢当面顶撞他的臣子。而秦琼、李靖、李勣等人虽然能力出众,但一旦完成任务,往往会被收回实权。
就连一向被认为稳重的房玄龄,也有情绪化的一面,比如著名的“吃醋”典故就暴露了他的真性情。相比之下,秦琼这类沉稳之人,自然不如尉迟恭那样受宠。
结语
李世民的驭人之术,核心在于灵活变通。他既用君子的正直,也用小人的手段;既展现智慧,又假装愚钝以纳谏;既看重才能,也注重情感纽带。正是这种不拘一格的用人策略,才成就了贞观之治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