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尔寺遗址是我国最西部始建年代最早、延续使用至唐末并保存至今的大型土建筑地面佛寺遗址。它完整呈现了从佛教初传中国到唐代末期大型地面佛寺的形制布局及其中国化演变的过程,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考古价值。
该遗址位于新疆喀什市东北33公里的固玛塔格山东南洪积台地上,在2024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喀什,古称疏勒,地处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交汇点,是佛教东传中国的首站。在汉唐时期,这里佛教盛行,寺院林立。唐代高僧玄奘途经此地时,曾记载当地有佛寺数百所、僧侣万余人,疏勒成为当时西域主要的佛教中心之一。可以认为,在公元10世纪以前,佛教一直是喀什地区的主流宗教,疏勒也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莫尔寺遗址作为我国迄今发现的最西部、始建年代最早、延续时间较长、发展脉络清晰、保存状态相对完整的大型地面佛寺遗址,它不仅融合了印度与中亚的佛教建筑传统,还体现出喀什本地的文化特色,并反映出中原建筑的深刻影响。莫尔寺遗址是三者在祖国最西端深度融合的首例实证,不仅印证了历史上中原与西域之间的密切往来、中央王朝对西域的有效管辖,也见证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作为早期大型地面佛寺的典型代表,莫尔寺遗址的发掘为我们研究中国早期佛寺的空间布局、形制演变,以及古代喀什地区的佛教发展史和丝绸之路佛教考古提供了关键材料。出土文物进一步表明,佛教自传入西域之初,就已开启其中国化历程,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包容特质。
莫尔寺遗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西域佛教建筑演变的关键环节,也生动说明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是丝绸之路上文明交融与宗教传播的珍贵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