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去汉字化运动的曲折历程
二战结束后,韩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国语纯化运动。当时的韩国政府为了增强民族自信心,实现文化上的独立自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限制日语和汉语在正式场合的使用。他们希望通过这些举措,打造一个纯粹使用韩语的文化环境。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七十多年过去了,在韩国人的身份证上,我们依然能看到汉字的标注。这主要是因为韩文本质上是一种表音文字,在实际使用中仍然需要借助汉字来避免同音字带来的混淆。
韩文与汉字的渊源
现代韩文字母其实是一种纯粹的表音文字,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字传入朝鲜半岛之前。但自汉代开始,汉字就成为了朝鲜社会上层阶级的官方书写工具。相比之下,韩文字母的发展历史相对较短,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如果完全摒弃汉字,这种简单的表音文字就会暴露出很多问题:大量同音字会导致人名识别困难,甚至可能造成一些啼笑皆非的误会。
文化独立的困境
韩国人追求文化独立、试图去汉化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文化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必须通过语言文字来承载。遗憾的是,朝鲜古代的历史文献几乎都是用汉字书写的。如果强行废除汉字,韩国人将面临无法理解本国历史文献的尴尬处境,这对文化传承会造成巨大障碍。
历史背景的复杂性
对于韩国废除汉字的做法,很多中国网友持嘲讽态度。但我们需要理解,当年韩国推行国语纯化运动的主要目标其实是日语,而非汉字。他们最想消除的是日本殖民统治留下的语言影响。经历了日本50年的殖民统治,又成为美国的势力范围,韩国人心中积压的怨气只能通过文化上的切割来寻求民族尊严的重建。
汉字在朝鲜半岛的历史
让我们回顾一下汉字在韩国的历史发展轨迹。根据史料记载,中朝交流最早可追溯到商代。周武王灭商后,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带领一批商人迁徙到朝鲜半岛,带去了《连山易》《归藏易》等典籍和汉字。到了秦末汉初,又有一批人为躲避战乱南迁至此。
汉武帝时期,汉朝在朝鲜半岛设立乐浪郡,汉字开始在上层贵族中广泛使用,逐渐成为官方文字。当时朝鲜人使用汉字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作为书面语使用,二是用来标注本土文字的发音,这种方式借鉴了中国古代的切韵拼音法。
韩文的诞生
由于中国的《切韵》以河洛方言为基础,经过千年演变,传入朝鲜后又与当地语言融合,导致发音混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443年(明英宗正统八年),李氏朝鲜政府专门学者编纂了官方文字方案训民正音,也就是现在的韩文。
虽然李氏朝鲜将汉字当作拼音来推广,试图削弱汉字的影响力,发展自己的拼音文字系统。但作为东亚文化圈的核心,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依然强大,汉字在官方和文化领域的地位难以撼动。
废除汉字的尝试
韩国真正开始考虑彻底废除汉字是在1945年日本撤出朝鲜半岛之后。日本在1895-1945年对朝鲜实行殖民统治期间,严厉禁止使用汉字。战后,许多朝鲜年轻人已经对汉字文化感到陌生。随后朝鲜半岛分裂,韩国成为美国在远东的势力范围,这进一步刺激了韩国人的民族自尊心。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但面对美国的强大影响力,韩国人只能在文化领域寻找突破口来重建民族认同。从心理学角度看,极度的自卑往往会表现为极度的自负。在这种心理驱使下,韩国急于与中华文化划清界限,不仅试图废除汉字,甚至不惜篡改历史,否认中国曾经的宗主国地位。
运动的初衷与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国语纯化运动最初针对的是日本殖民遗留的日语影响。日本殖民时期在韩语中掺杂了大量日语词汇,而这些词汇往往是用汉字书写的。为了彻底净化语言,韩国政府不得不连带着废除部分汉字。
上世纪70年代初,韩国总统李承晚曾发表《废止汉字宣言》,但不到两年就放弃了。原因是老一辈韩国人已经习惯使用汉字,废除会带来诸多不便。更严重的是,研究人员如果不懂汉字,就无法研读古代文献。
他国经验与未来展望
一个以拼音文字为主的东亚国家能否完全废除汉字?越南在1885年被法国殖民后,成功用拼音文字取代了汉字。这说明韩国未来完全放弃汉字也是有可能的。至于无法阅读古籍的问题,对韩国人来说似乎并不重要,毕竟他们的文化本质上是中华文化的分支,只是他们不愿承认罢了。
文化认同的困境
有西方学者称韩国是谎言的国度。历史上韩国长期依附中国,深受华夏文明影响,以至于其文化符号都像是华夏文明的衍生物。比如韩国国旗上的太极图案,就是由中国八卦图改造而来。韩国社会处处可见中华文化的影子。
反思与警惕
一个民族追求文化独立本无可厚非。韩国废除汉字的运动已持续多年,虽然尚未完全成功,但未来可能实现。是否使用汉字是韩国的内政,外界无需干涉。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废除汉字,现代韩国和越南的年轻人基本无法阅读本国古籍。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韩国政客为了煽动民族情绪,不惜编造历史,甚至盗用中华文化,这种行为值得我们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