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军人的天职是保家卫国,却也可能带来战火纷飞;而科学家的使命在于开拓创新,推动世界进步。那么,当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集于一身时,这个人的人生轨迹将会如何展开?
陈树柏的人生故事正是这个命题的生动诠释。相较于其父陈济棠——这位民国时期威震南粤的南天王、广东省政府主席、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的显赫声名,陈树柏的知名度或许稍逊一筹,但其传奇经历同样令人叹服。
这位在海外学术界享有盛誉的科学家,早年却有着不平凡的军旅生涯。他曾官至少校军衔,后远渡重洋赴美深造,先后斩获伊利诺伊大学电机工程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38岁那年,他已成为圣克拉拉大学唯一的华人教授。尽管在异国他乡功成名就,陈树柏始终心系故土,渴望重返祖国大陆一探究竟。
1979年,一个难得的机会降临——中国大陆向他发出正式访问邀请。面对这梦寐以求的邀请,陈树柏却陷入了深深的犹豫。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大陆对海外华裔学者的诚意有目共睹,许多学者初访时忐忑不安,归时却满载温馨回忆。为表诚意,中方更是在当年连发两封邀请函。但另一方面,两个心结始终萦绕心头:其父陈济棠在大陆的历史评价褒贬不一,曾参与对红军的围剿;而陈树柏本人也曾在1948年以少校身份与解放军交战,后随国民党退守台湾。
经过深思熟虑,陈树柏先向美国国务院求证安全事宜,得到持美国护照访华安全的保证后,仍不放心,又致信邓小平询问能否获得礼遇。很快,中科院院长钱三强回信转达邓小平的欢迎之意。1980年7月,陈树柏终于踏上归途,并获邓小平的亲自接见。
初见邓小平的场景令陈树柏记忆犹新。原本想象中的威严形象被邓小平亲切的问候打破:我该称您'陈教授'还是'陈博士'?这个细节让陈树柏倍感温暖。更令他意外的是,邓小平主动提及:令尊主政广东八年,政绩斐然,至今仍被老一辈广东人怀念。随后更道出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1933年,陈济棠曾与红军秘密达成协议,为红军突破封锁线提供便利。
这次会面彻底打消了陈树柏的顾虑。邓小平亲笔题写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相赠,这份胸襟让陈树柏深受感动。此后,他积极投身祖国建设,不仅组织海外学者回国讲学,更提出在深圳创办中国实验大学的构想,希望融合中华五千年文明与西方先进科技。虽因资金问题未能如愿,但他的赤子之心从未改变。
1991年,陈树柏荣膺十大杰出海外华人称号。次年他提前退休,在美国创办国际科技大学,以每年1美元的象征性年薪全心投入教育。2013年,这位传奇学者与世长辞,享年84岁,但他对教育科技事业的贡献将永远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