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刘备的养子刘封在孟达与曹魏大将徐晃的联合打击下败北,被迫放弃上庸城,逃回成都,《三国志》中对此有所记载。诸葛亮考虑到封刚猛的人,在时代变迁后难以驾驭,便劝告先主将其除掉。因此,先主下令赐予封刚猛自尽之权,令其自行了断。在谋士诸葛亮的劝说下,刘备赐死了养子刘封。
根据这些文献记载,刘封之死似乎是在诸葛亮的建议下,由刘备下令执行的。然而,深入探究此事,会发现真正导致刘封丧命的,其实是刘备的儿子,即阿斗刘禅。
刘备年过三十,却尚未有子嗣,且历经磨难,四处流浪。直至投奔荆州刘表,被安置于新野,生活才逐渐安定。尽管当时刘备并无皇位可继承,但他毕竟是汉室宗亲,手中也掌握了一些土地和军队。然而,他一直未能有子嗣,这让刘备感到十分无奈和焦急。
在此情形下,刘备收留了长沙人士寇封,并将其收为义子,同时为他更名刘封。由此可知,自刘备收养刘封之时起,他便是打算将刘封立为继承人,以防自己在动荡的时局中不幸遭遇不测,那时关羽、张飞等众位将领便能共同辅佐刘封,继续他的基业。
刘封自小被刘备收养,成年后便一直跟随刘备指挥军队。因此,他性格坚毅,勇猛无比,堪称出类拔萃。刘封的性格和能力,若作为刘备的继承人,可谓是相当适宜。
公元207年,刘备不仅成功三访草庐,迎来了智谋之士诸葛亮的加盟,而且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亲生儿子刘禅,阿斗。对刘备而言,这一年无疑是喜悦满溢的一年;然而,对刘封而言,这一年却成了他人生悲剧的开始。
而且在生育刘禅之后,刘备又接连生育了次子刘永有三子刘理,因此刘备的子嗣增至三个,然而作为养子的刘封,其处境略显尴尬。当时的情况还算lp.3no.BiZ37相对缓和,因为刘备当时只是寄居于刘表麾下,并未拥有自己的领地和产业,充其量只是乱世中的一名小军阀。因此,关于继承人的问题矛盾并不十分激烈。
然而,在赤壁之战之后,刘备陆续夺取了荆州的大部分区域,紧接着,他又顺利地进入了蜀地,将整个巴蜀纳入囊中,此时,刘备的势力范围日渐扩大。
刘封的养子身份显得尤为尴尬,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刘备的基业日益壮大,这一身份问题也日益突出。原本,刘封的存在是为了继承刘备的基业,然而如今刘备sc.3no.BiZ37有了亲生儿子,自然会将基业传给亲生之子。因此,刘封的身份随着刘备基业的扩张而愈发尴尬。若刘封当时能稍微理智些,自觉降低自己的才干表现,显得平凡一些,并调整自己的性格,使之变得温和,或许便能避免那场灾祸。然而,刘封并未收敛,他依旧性格刚烈,勇猛善战,在刘备占领荆州及入蜀的过程中,屡建战功。
特别是刘封在汉中战役中展现出极高的勇猛,据《魏略》所载,刘备在汉中战役中派遣刘封前往曹操大营挑战,刘封在战场上英勇无畏,成功击退了曹操的军队,令曹操气愤至极,他怒斥刘备派遣假儿子来侮辱他人,于是勃然大怒,立即派人去召唤自己最勇猛善战的亲生儿子曹彰,以应对刘封的挑战。在汉中之战中,刘封展现出了卓越的战斗能力,其勇猛之势甚至让曹操都不得不暂时退避三舍。
在公元219年,刘备成功赢得了汉中之战,进而掌控了汉中地区,并自立为王,称汉中王。自此,刘备的势力范围大致确立,基业初步稳固。面对这一局面,刘备不得不开始思考关于继承人的事宜。
从古至今,传承家业通常由儿子继承,自然首选亲生之子。这一观念不仅刘备所持,他的部下如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亦纷纷表示赞同,力主他应立亲儿so.3no.BiZ37子为继承人。因此,刘备果断地决定,将年仅13岁的刘禅封为汉中王世子。刘备夺得汉中后,迅即派遣巴蜀降将孟达领军进攻上庸城。继而他任命刘禅为汉中王世子,不久又命令刘封率军协助孟达攻打上庸。刘备此举充满深意,实则是对继承人选问题进行了最终定夺。
上庸(位于现今湖北竹山县附近)地处偏远,昔日这里民不聊生,军力薄弱。孟达凭借一己之力即可攻占此地,然而刘备却特意派遣了勇猛善战的刘封率军前来支援。刘备此举显然有着其深远的考虑。
实际上,刘备的意图包含两个方面:首先,他对巴蜀降将孟达缺乏充分信任,因此派遣刘封前往以实施监视和平衡;其次,他意在彻底解决继承人的问题。在立刘禅为汉中王世子后,刘备已察觉到刘封的处境尴尬,但当时他并未对刘封产生杀意,因为刘封原本是他指rp.3no.BiZ37定的继承人。当初收养刘封,本意是让他继承家业,然而如今更换了继承人,刘备深感对刘封有所亏欠。加之刘封的身份若继续留在成都,不仅会威胁到刘禅的继承人地位,还会使刘封在成都的处境变得极为尴尬。因此,刘备决定派遣刘封协助孟达攻打上庸。
在成功攻占上庸之后,刘备迅速晋升刘封为副军将军并授予他上庸太守之职。他此举的意图在于确保刘封能够留在上庸,不致返回成都,从而避免刘封与刘禅在继承王位的问题上产生纷争。
刘备的这一举动显然是深思熟虑,若刘备日后登基称帝,上庸之地必将成为刘封的领地,这一点充分表明刘备对刘封并无即刻除之的想法。然而,关羽失去荆州之事,却为刘封的悲剧命运埋下了隐患。
刘备赢得汉中之战的胜利后,驻守荆州的关羽便趁机发起了襄樊之战,意图进一步巩固汉中之战的战果。他发动襄樊之战后,随即派人告知上庸的刘封,期望他能派遣兵力协助围攻樊城。然而,刘封却拒绝了支援樊城的请求。因此,在后来,由于未能支援关羽,这成为了刘封被赐死的一个重要罪状。
实际上,关羽失去荆州的事件与刘封并无显著关联,这仅仅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所夸大的情节。小说中描述,关羽在麦城被围困之际,曾派遣使者向刘封和孟ib.3no.BiZ37达寻求支援。然而,在《三国志》的记载中,情况却并非如此。“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此意即表明关羽在襄樊被围之际便召请刘封与孟达前来助阵,故而历史上的关羽意图让刘封与孟达助威,而非在走投无路之际向他们寻求支援。
刘封与孟达未响应关羽对襄樊的围困,实无过错。彼时上庸守军兵力不足,约有一万,且非精锐之师。上庸新被占领,根基未固。若刘封轻率调动主力支援关羽,上庸可能因守备空虚再次落入曹操手中。再者,即便刘封派遣军队支援,也仅能调动三五千人,而这三五千人根本无法左右荆州的战局。因此,刘封未派兵响应关羽,在当时确是明智之举。
然而,关羽最终在麦城溃败,被东吴的大军严密包围,他与刘封之间根本无法交流信息。因此,关羽在麦城的败退与刘封并无关联。当关羽在麦城试图突围时,他已逃至临沮,而临沮与刘备的领地益州相隔仅约一二十里。关羽几乎已接近摆脱孙权的包围,却在最后的关头被东吴的军队捕获。
关羽的离世,刘封并无过多直接责任,实则刘封未能及时派兵支援关羽,只是间接地负有责任。实际上,关羽的去世与刘封并无太多关联,刘备心中自是明了,然而他仍旧以此为由责备刘封,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给刘封增添罪名。
公元220年,诸多重大事件接连上演。年初,曹操离世,其子曹丕继位后迅速迫使汉献帝退位,从而建立了魏国。当时,民间广泛流传着汉献帝被曹丕xu.3no.BiZ37杀害的传闻。与此同时,刘备在成都公开为汉献帝举行丧礼。实际上,刘备此举不过是为自己称帝铺路。只有当他承认汉献帝被杀,他才有资格继承汉朝的正统,进而称帝。
刘备登基称帝后,刘禅顺理成章地被立为太子。此时,刘备必须考虑清除那些对太子之位构成威胁的人物,显而易见,刘封正是那位对刘禅太子地位构成威胁的人选。
刘封虽勇猛善战,却欠缺政治远见,对局势的把握不够清晰,反观他的同伴孟达,却能洞悉事理。
孟达与刘封在上庸共事期间,关系并不融洽。刘封性格刚烈,颇为傲慢,倚仗自己是刘备的养子,常常在上庸欺压孟达。关羽兵败后,刘备对刘封和孟达当初未派兵支援关羽的行为进行了指责。孟达因此感到自己既遭受了刘封的欺凌,又遭到了刘备的责难,觉得在刘ne.3no.BiZ37备麾下难以立足。于是,他向刘备递交了一封辞呈,详细描述了刘封如何对待他。随后,他率领四千亲兵投降了曹魏。孟达所带走的军队几乎占到了上庸一半的兵力,导致刘封在上庸的军事实力遭受了重大损失。
孟达随后与曹魏的徐晃将军联手,对上庸发起了反击。曹魏的兵力明显超过了上庸的守军,刘封的形势变得极为不利。为此,孟达特地给刘封寄去了一封劝降信。在这封信中,孟达对局势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认为,刘封在刘备阵营中的处境愈发尴尬,他已对刘备的继承人刘禅构成了威胁,因此,他很快将面临生命危险。他建议刘封应迅速寻找出路,而最佳的出路便是向曹魏投降。
孟达在书信中云祸患的滋生,往往源于废立之间的纷争,“若预知灾祸临近却故意拖延,实非明智之举”。这番话意在告诫刘封,唯有迅速弃刘投曹,方是确保个人安危的明智之举。若刘封选择归顺曹魏,或许尚能c6.3no.BiZ37保全自身,然而他却不具备孟达那样的政治远见,坚持效忠刘备,甚至将孟达派来的使者斩杀,最终与孟达、徐晃展开了一场生死决战。
刘封战败,上庸失守,他孤身一人逃回成都。回到成都后,刘备对刘封的处理犹豫不决。他思索着是应该处决他,然而内心深处,刘备对这位父子情深的儿子还是有些不舍。毕竟,他们之间有着多年的父子情谊,刘封又是个才干出众的人。然而,若不杀他,刘备又担忧在百年之后,刘封可能会对亲儿子刘禅的皇位构成威胁,因此他陷入了深深的犹豫之中。
此刻,诸葛亮充当了辅助刘备作出决策的谋士角色,他向刘备指出,刘封连孟达都敢欺凌,连孟达都无法容忍,其性格过于刚烈勇猛,刘备一旦离世,恐怕无人能够驾驭他。
诸葛亮所言颇合情理,若刘封性格固执,未来不肯遵从刘禅,他勇猛善战,战绩赫赫,威望亦高,加之身为刘备的养子,一旦刘备离世,诸葛亮41.3no.BiZ37恐怕也难以驾驭他。如此一来,刘封对刘禅的威胁将极为显著,因此诸葛亮只是履行职责,提醒刘备尽早消除刘禅面前的潜在隐患。
孟达向刘备诉说遭受刘封欺凌之事后,刘备已深知刘封性格刚烈,心中对刘封产生了除之而后快的念头。然而,他内心仍存有一丝不舍与踌躇。恰在此时,诸葛亮适时地提醒刘备必须当机立断处理此事,此举使得刘备下定决心,坚决要除掉刘封。
刘封悲催至极,直至生命终结之际才幡然醒悟,方知孟达所言实乃对他一片好心,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不禁感慨万分。“恨不用孟子度(孟达字子度)之言”,史料中提及,刘备在听闻此番感慨后,心中悲痛不已,尽管如此,他仍旧决定将他处死。
观察可知,刘备在对待刘封的问题上显得十分纠结,一方面他对刘封的忠心感到欣慰,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忍痛将刘封处死,最终因刘封之死而悲痛欲绝,长时间泪流满面。
自然,刘封缺乏政治远见,这一点在孟达的劝降信中已经阐述得相当透彻。“势利所加,改亲为仇,况非亲乎”,可是刘封没有看透这些,最终给他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
即便诸葛亮未曾提醒,刘备也终将下令处死刘封。他亲身见证了袁绍与刘表在去世后,儿子们为争夺权位而导致家业支离破碎的悲剧。刘备怎能62.3no.BiZ37不想到,若自己离世之后,类似的悲剧会不会在自己家族上演呢?以刘封的性格和刘禅肯定会上演一出“少主幼弱,臣兄蛮横,停尸不顾,束甲相争”的局面。
即便诸葛亮未曾提醒,刘备终究会自行决定对刘封施以极刑,哪怕内心深处对赐死刘封感到不舍,但为了江山社稷以及亲生之子mj.3no.BiZ37刘禅,刘备不得不下定决心,将刘封处死。因此,真正导致刘封死亡的,实乃刘禅,若非他,刘备与刘封的父子情谊本可更加融洽。
在《三国志》中作者陈寿对刘封的评价很精确,陈寿评价刘封为“处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刘封的思维过于简单,他坚信自己未曾背叛刘备,认为这份忠诚足以让刘备免其一死。然而,他的想法过于天真,实际上,他的命运早在其表现过于强硬、建立显赫战功、威胁到刘禅地位之时就已经被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