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连天不畏难,自力更生开新篇。”八十年前,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民族脊梁;八十年后,我们站在和平盛世的治理前沿,回望那段用生命与信念铸就的历史,依然热泪盈眶、热血沸腾。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伟大抗战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作为一名街道组工干部,我深知,这精神不是陈列在纪念馆里的文物,而是流淌在我们每日走访、每次调解、每场议事中的行动指南——它要在烟火人间中落地,在家长里短里生根,在治理末梢上开花。
从“点灯”到“引路”,让信仰之光照亮治理末梢。抗战年代,一盏马灯、一本党章、一句誓言,就能点燃整片山林的斗志。今天的社区,没有硝烟,却有纷繁复杂的矛盾;没有封锁,却有信息过载的迷雾。组工干部就是基层的“提灯人”,要在纷乱中点亮方向,在混沌中凝聚共识。我们推动“楼栋党小组”全覆盖,把组织生活开到居民家门口;我们打造“红色议事厅”,让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共商共治;我们建立“先锋指数”考评机制,激励党员在垃圾分类、文明创建、平安巡查中亮身份、作表率。信仰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党员胸前那枚在风雨中依然闪亮的徽章,是在深夜调解邻里纠纷后那一句“有党在,不怕”的安心。唯有以信仰为针、以组织为线,才能在千头万绪的基层工作中绣出治理的“锦绣图”。
从“叩门”到“连心”,让为民初心在街巷烟火中滚烫如初。当年战士们开荒,是为了让老乡碗里多一口粮;今天我们敲门入户,是为了让居民脸上多一分笑。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拉锯战中,在流动摊贩疏导点的选址博弈里,在独居老人“一键呼叫”系统的安装现场——每一次弯腰倾听、每一次反复协调、每一次通宵值守,都是对“人民至上”最朴素的诠释。我们建立“民情日记本”,记录的是诉求,沉淀的是信任;我们推行“代办跑腿服务”,跑出的是效率,传递的是温度;我们孵化“银发志愿队”“少年议事团”,激活的是沉睡的社区力量,凝聚的是共建共享的民心长城。初心不在口号里,而在沾着泥土的鞋底、带着汗味的笔记本、深夜亮着灯的社区服务窗。
从“破题”到“拓新”,让奋斗基因在攻坚一线持续迸发。南泥湾没有现成的路,战士们就用脚踩出一条;今天基层治理没有标准答案,我们就用实干蹚出新路。面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压力,我们不做“传声筒”,争当“变压器”——把政策语言翻译成群众方言,把行政指令转化为服务行动。我们深入践行“新时代‘四不出村’工作法”,推动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服务不出家门口、矛盾不出第一线;深化“党建引领三方协同共治”,让社区党组织、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拧成一股绳,共解治理难题;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层延伸,整合资源设立“全能岗”“代办点”,群众一个窗口、一次提交、一站办结。新时代的“垦荒”,不在黄土高坡,而在治理盲区、服务断点、协同堵点。唯有保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锐气,才能在基层这片热土上不断开垦出治理现代化的新绿洲。
八十年风雨兼程,抗战精神从未远去。它化作社区里那盏深夜不熄的便民灯,化作网格员背包里那本磨破边的民情册,化作议事会上那句“我来带头”的党员承诺。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我们不必奔赴战场,却要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家园;我们无需挥舞钢枪,却要握紧组织赋予的“绣花针”,一针一线织密党的基层网络,一点一滴筑牢人民的幸福根基。
捧起这永不褪色的精神火种,我们正见证它在基层的土壤里悄然萌芽、深深扎根、奋力拔节——那里没有荒原,只有热土;没有退路,只有前路;没有终点,只有生生不息的奋斗与荣光。精神沃土,正在基层生根拔节;复兴之路,就在你我脚下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