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3月,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率领大军攻入北京城,这是他戎马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当时明朝崇祯帝自缢殉国,大顺政权看似即将一统天下。然而好景不长,仅仅一个月后,李自成在山海关遭遇毁灭性打击——明朝降将吴三桂联合清军给了他致命一击。溃败后的李自成仓皇逃回北京,却很快又弃城而逃。随着他的败退,大顺政权迅速土崩瓦解。后世许多学者将李自成的失败归因于他缺乏得力的谋士团队,但若仔细分析,问题的根源可能更为复杂。
李自成倚重的两位核心谋臣——丞相牛金星和军师宋献策,都出身寒微且才能平平。关于牛金星的背景,《明季北略》记载他是河南卢氏县的贡生,曾因犯事被发配充军,后来经李岩引荐才投奔李自成。凭借与李自成的私交,他竟一跃成为大顺政权的丞相。另有史料称他是天启七年举人,但无论哪种说法,都显示牛金星既无显赫家世,也缺乏治国理政的真才实学,实在难堪大任。
另一位谋士宋献策同样资质平庸。据《明季北略》记载,这位河南永城人精通占卜之术,擅长河洛数、奇门遁甲等玄学。实际上他不过是个江湖术士,靠给人算命糊口。李自成却对他言听计从,视若神明。讽刺的是,宋献策从未提出过任何切实可行的战略谋划,他的存在只是给大顺政权披上一层神秘外衣。从实际贡献来看,这位军师更像是个投机取巧、沽名钓誉之徒。
令人惋惜的是,在李自成的阵营中其实有一位难得的将才——李岩。这位天启年间的举人投奔李自成后屡立战功,进京时已官至制将军,位居高级将领之列。李岩不仅军事才能出众,更具远见卓识。当其他将领沉迷于京城的纸醉金迷时,他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向李自成提出了四条极具战略眼光的建议:
首先,建议由工部整修皇宫,礼部择定吉日,为李自成举行正式的登基大典;其次,主张区别对待前明官员:贪官严惩抄家,拒不归顺者追赃问罪,清官则免罪并允许自愿捐饷;第三,提议将驻京军队撤至城外驻扎,严肃军纪以安民心;最后,建议对明朝残余势力采取怀柔政策,通过封官许愿分化瓦解,同时善待崇祯太子以收人心。
这些建议既切实可行又代价最小,若能采纳,或许能避免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的悲剧,稳固大顺政权,甚至可能让李自成开创一个新王朝。然而李自成仅以知道了三字敷衍了事,最终酿成不可挽回的败局。更可悲的是,李岩后来遭牛金星诬陷,含冤而死。一代将星就此陨落,令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