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公元184年爆发的黄巾起义彻底动摇了汉王朝的统治。在这风云激荡的乱世中,胸怀大志的刘备敏锐地抓住了机遇,积极投身起义浪潮。他像一叶扁舟,在时代的惊涛骇浪中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在这段创业历程中,刘备广纳贤才,结识了许多能人异士。这些人才中,有的成为他得力的左膀右臂,有的则成长为日后蜀汉的中流砥柱。特别是那些骁勇善战的将领,为刘备的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刘备长达39年的创业生涯中,始终被视为心腹的赵云却始终未能获得真正的实权。这看似矛盾的现象,很可能与赵云特殊的身份背景密切相关。要解开这个历史谜团,我们需要从赵云的成长经历开始追溯。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的时代背景下,各路豪杰纷纷招兵买马。据《三国志》记载,公元191年,常山郡的乡绅们共同推举赵云为义军首领,他随即率领家乡子弟兵投奔了当时势力正盛的公孙瓒。当时盘踞冀州的袁绍实力远超公孙瓒,这让公孙瓒对赵云的投诚心存疑虑。在一次会面中,公孙瓒直截了当地质问:你们冀州人不是都想去投靠袁绍吗?面对这个充满试探性的问题,赵云不卑不亢地答道:如今天下大乱,胜负未分,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我们冀州人只愿追随施行仁政的明主。这番掷地有声的回答,充分展现了赵云以仁为择主标准的独特政治理念。
那么,赵云为何如此看重仁这个品质呢?这就要从他的家世背景说起了。虽然《三国志》中对赵云的家族记载十分简略,仅提到他出身于常山真定,但从他能获得郡县推举这一细节可以推断,赵云绝非普通农家子弟。在汉代,地方官员通过察举制选拔人才,最初确实注重品德才能,但到东汉末年已逐渐演变为世家大族的特权。因此,能获得推举的赵云必定出身于当地的名门望族。
值得注意的是,赵云在公孙瓒麾下并未受到重用,这反而印证了他的贵族身份。公孙瓒虽是贵族出身,但因母亲地位卑微,早年备受冷落,后来凭借个人能力从涿郡小吏做起。这种经历使他更倾向于提拔寒门出身的武将。而赵云则因家学渊源,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这使他在选择主公时格外看重对方的仁德品质。
赵云的仁并非空谈。他年少时与精通律法的夏侯兰交好,这位挚友后来在刘备军中担任军正一职。与这位博学之士的长期交往,使赵云成长为一位学识渊博的儒将。作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君子,赵云自然希望自己的主公也能具备仁德修养。
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引下,赵云最终选择了刘备。其实刘备最初也是公孙瓒的部下,这为两人建立友谊提供了契机。公元191年,刘备与田楷奉命抵御袁绍时,恰逢赵云兄长去世。按照礼制,赵云必须回乡守孝三年。按理说守孝期满后他应重返公孙瓒麾下,但公孙瓒残杀刘虞全家的暴行让赵云彻底失望。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公孙瓒,转而投奔了以仁德著称的刘备。
在刘备帐下,赵云屡建奇功。长坂坡之战中,他单枪匹马杀入曹军重围,救出甘夫人和幼主刘禅。当浑身浴血的赵云将襁褓中的阿斗交还给刘备时,这位枭雄感动得热泪盈眶,当即封赵云为牙门将军。公元213年,赵云率军攻取江阳,为蜀汉政权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因此晋升为翊军将军。
但令人唏嘘的是,刘备对赵云的重用并未持续太久。赵云过于坚持仁政理念,这反而成了他与刘备渐行渐远的原因。在平定益州后,赵云反对刘备急于给功臣分封田宅,主张应该先让百姓安居乐业。这种以民为本的主张虽然体现了他的仁者之心,却与刘备集团的利益产生了冲突。
赵云对仁的执着追求,不仅让他与其他将领产生矛盾,也使他与刘备之间出现了隔阂。刘备深知,若给赵云过高权位,一旦自己的行为不符合仁德标准,赵云很可能会像当年离开公孙瓒一样离他而去。因此,尽管战功赫赫,赵云至死都只停留在翊军将军的职位上。赵云的仁,最终成了阻碍他仕途发展的无形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