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很难简单地用进步或退步来评判,这个问题需要从不同角度来分析。
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呈现出一个明显的演变趋势:皇权不断强化,相权则逐步被削弱直至消失。比如在商朝时期,相国伊尹甚至有权废立商王;到了汉代,丞相拥有开府治事的权力,所有政令都必须经过丞相府发出,连皇帝都不能随意干预。这种格局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改变,他通过设立内外朝制度,将决策权转移到皇帝手中;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原本集中的相权分散;最终在明代,朱元璋干脆直接废除了延续千年的宰相制度,实现了皇权的绝对集中。从这个历史发展脉络来看,废除宰相确实顺应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进的趋势。
但如果用现代政治文明的视角来审视,废除宰相制度就很难说是进步了。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这种制度变革阻碍了民主政治的发展。虽然用现代标准来评判古代制度有些牵强,但不可否认的是,废除宰相进一步强化了专制集权,使中国政治体制更加封闭。其次,这种制度压制了个人权利意识的觉醒。随着社会发展,个人权利本应得到更多重视,但皇权独大使社会各阶层的权利空间都被压缩,君臣关系中的双向义务变成了单向服从。最后,这种制度加剧了政治的不稳定性。以前宰相可以制衡皇权,但废除宰相后,朝政完全取决于皇帝个人意志,导致政策缺乏连续性,政治风险显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