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5年,刘邦率领诸侯联军成功攻占了楚国都城彭城。当时项羽正率军在齐国平定叛乱,得知都城失守的消息后,他立即带领3万精锐部队火速回援。令人震惊的是,在随后的彭城之战中,项羽这支人数处于绝对劣势的军队,竟然将刘邦的56万大军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出楚军追击后,恼羞成怒的刘邦召集谋士商议对策,他提出愿意拿出函谷关以东的所有土地作为奖赏,询问谁能助他击败项羽。谋士张良当即推荐了三个人选,而耐人寻味的是,这三人都曾是项羽的旧部。
张良推荐的三位将领分别是韩信、英布和彭越。其中韩信的故事广为人知,他最初在项羽麾下担任郎中,因多次献计不被采纳而转投刘邦。此时韩信已是刘邦帐下的大将军,立下过赫赫战功。那么英布和彭越又是何许人也?他们为何能入张良法眼?最终又为刘邦立下哪些功劳呢?
先来说说彭越,他的经历颇为传奇。秦末起义时,彭越也组建了自己的武装力量。但由于规模较小且未依附任何大势力,在秦朝灭亡后竟被众人遗忘。项羽分封诸侯时完全忽略了彭越的存在,这让他对项羽怀恨在心。最早发现彭越不满的其实是齐地的田荣,他封彭越为将军,希望其共同反楚。彭越欣然应允,在梁地不断袭扰楚军,与田荣形成东西夹击之势,让项羽疲于应付。
正是在这场拉锯战中,张良发现了彭越的过人之处——他独创的游击战术令人防不胜防。彭越从不与楚军正面交锋,而是专门袭击粮道补给。归顺刘邦后,他将这种战术发挥到极致。楚汉相持阶段,项羽常常顾此失彼:刚击退刘邦,彭越就在后方作乱;等回师对付彭越,刘邦又卷土重来。虽然楚军屡战屡胜,但战线拉长导致兵力日渐损耗。
至于英布,他与项羽的关系原本十分密切。作为项梁旧部,英布一直是项羽的得力干将,每逢战事必冲锋在前。一些见不得光的任务,比如杀害楚怀王,也都是交由英布执行。这样一位心腹大将,怎会转投刘邦阵营呢?
时移世易,人心思变。秦朝覆灭后,英布的心态逐渐改变。当田荣在齐地造反时,项羽召他助战,他只派了个副将应付;刘邦攻占彭城时,他又称病不出。这些举动暴露出英布拥兵自重的意图。张良正是看准他与项羽的嫌隙,认为若能策反这位首席大将,不仅能削弱楚军实力,更能动摇楚军士气。
在刘邦派出的说客随何的巧妙周旋下,英布最终答应暗中相助。这位能言善辩的随何为确保英布无反悔余地,竟设计迫使他杀死项羽的使者,彻底断绝退路。最终英布不仅率部投汉,还策反了项羽的大司马,在决定性的垓下之战中为刘邦立下大功。
(参考资料:《汉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