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在清朝这八个常设总督中,直隶总督最贵,两江总督最富,这两个总督就是清朝封疆大吏的代表。不过所谓“只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看似风光的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也有自己的问题。比如两江总督在当时被很多人称为“苏北巡抚”。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鬼说说一家之言。
为了防止地方失控,清朝建立了两个针对总督和巡抚的制衡制度:第一,总督品级虽然高于巡抚,但总督不是巡抚的直属上级,巡抚可以不听总督的号令;第二,总督虽然主管多省军政,但巡抚在单一省份行政上的话语权更大。再加上皇帝有意为之,“督抚不和”就成了清朝的常见现象。
在清朝八个常设的地方总督中,两江总督面临的“督抚不和”最为严重。首先,两江总督下辖江苏、江西、安徽三省。但因为两江总督常驻江宁(南京),所以两江总督基本管不了距离较远的江西省。安徽省与江苏省之前很长时间里同为江南省,导致安徽省在清朝很长时间都被江苏省影响。
其次,因为江苏省南部的长江下游地区既是清朝的税赋重地又是南明故地,所以清朝的江苏巡抚是个“高配巡抚”,不仅在行政方面话语权极大,甚至还拥有一定的军权。结果就是在江苏巡抚常驻的江苏省南部,两江总督几乎无法插手行政事务。这是两江总督“督抚不和”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了江苏巡抚之外,清朝在两江总督的辖区内还设置了多个重量级地方大员,比如代表内务府的江宁织造。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更是因为职责所在而常驻江苏,江苏也成为清朝唯一同时常驻多位总督的省份。这些强势的地方督抚大员和内务府外派官员都大幅削弱了两江总督的行政权力。
对于两江总督来说,辖区内有过于强势的江苏巡抚过于强势、经常与江苏巡抚合作的安徽巡抚,距离太远的江西巡抚,还有漕运总督、河道总督、江宁织造等等管不了的常驻地方大员。正因如此,两江总督基本只能管理江苏北部的行政事务。故而清朝时人将两江总督戏称为“苏北巡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