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事专家井上近期发表了一番引人注目的言论,声称日本在海空军事力量方面可能领先中国。这种观点乍听之下颇具冲击力,但经不起深入推敲。有趣的是,在国际军事分析领域,长期对立的俄罗斯和美国专家却罕见地达成共识:日本若与中国发生冲突,很难占据上风。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回顾近代史,日本虽然在甲午战争中战胜清朝,但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最终化为泡影。从卢沟桥事变到日本投降的八年抗战期间,中国军民先后组织了22次大型会战,用血肉长城阻挡了日军的侵略步伐。其中淞沪会战中,75万中国将士与30万日军展开殊死搏斗,虽然付出30万伤亡的惨痛代价,但彻底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仍有部分日军负隅顽抗。直到当年12月26日,由粟裕将军指挥的高邮战役才为抗战画上圆满句号,此役不仅歼敌近万,更创下俘虏892名日军的抗战纪录。这些铁的事实证明,日本从未真正征服过中国,而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却常常被西方史学界选择性忽视。
井上专家提出的日本海空优势论存在诸多漏洞。他引以为傲的大鲸级潜艇威胁论显得尤为可笑——日本仅有的20余艘潜艇在中国60多艘常规潜艇和20余艘核潜艇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其吹嘘的宙斯盾优势同样站不住脚,中国自主研发的中华神盾系统性能已不逊于美国原版。目前中国海军已列装约30艘052D型驱逐舰,航母战斗群的作战能力远超日本想象。在空军方面,井上的认知更是严重滞后,他口中的中国主力战机歼-11、歼-15早已更新换代,如今中国空军以歼-16、歼-20和歼-10C为主力机型,其中第五代战机歼-20的装备数量已达200-300架,而日本仅装备40余架F-35。更关键的是,中国飞行员年均飞行时长超过200小时,远超日本飞行员的150小时,在装备质量和训练水平上都占据明显优势。
在国际战略层面,俄美两国罕见地达成共识。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访华前夕接受新华社专访时明确警告:日本正以虚构的中俄威胁为借口复活军国主义。他特别强调中俄两国共同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这种措辞严谨的官方表态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美国智库通过多次兵棋推演也得出相似结论:日本或许在某些技术领域存在优势,但中国的综合军事实力和战争潜力具有压倒性优势。现代战争胜负取决于综合国力、军工产能和后勤保障等系统性因素。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无人机等领域的技术和产能均居世界前列。一旦爆发冲突,中国无人机群可对日本本土军事设施实施饱和打击。更重要的是,中国火箭军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导弹部队,能在第一时间用中程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摧毁日本的关键军事节点。作为岛国的日本战略资源严重依赖进口,战时海上补给线极易被切断,而中国凭借辽阔的战略纵深和丰富的资源储备,具备持久作战的先天优势。
若进行实战推演,日本设想的海空决战场景很可能不会出现。中国完全可以通过导弹突击和无人机作战达成战略目标,无需登陆日本本土。日本脆弱的港口、机场、电站等基础设施在导弹打击下不堪一击。日本吹嘘的潜艇部队在中国立体反潜体系面前生存率极低,中国庞大的反潜机群和驱逐舰编队足以确保海上交通线安全。制空权争夺更无悬念,歼-20在质量和数量上对F-35形成双重优势,配合完善的预警和电子战体系,中国空军将牢牢掌握战场主动权。最致命的是,中国火箭军可实施导弹饱和攻击,日本有限的宙斯盾舰根本无法有效拦截。从国际政治角度看,日本很难获得广泛支持。美国是否会为日本与中国全面开战值得怀疑,而俄罗斯明显倾向中国的立场更让日本陷入外交孤立。真实的战争场景可能是:中国导弹部队首波打击瘫痪日本军事设施,无人机完成战场清理,海空军只需收拾残局。历史不会简单重演,但总会呈现相似规律。甲午战争的胜利给日本带来了虚幻的自信,而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中国的民族自信。如今中日实力对比已发生根本性逆转,日本最明智的选择是深刻反省历史,而非重蹈军国主义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