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这场农民起义,晚清政府的领土损失可能会更加严重,甚至可能导致国家分裂的局面。 在近代中国遭受的领土割让中,沙皇俄国是攫取中国土地最多的国家。通过1858年的《瑷珲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和1864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这三个不平等条约,沙俄先后从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掠夺了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领土。 值得注意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始于1851年,在1856年天京事变后逐渐走向衰落。到1861年,其西部战线已全面溃败,最终在1864年随着天京(今南京)的陷落而宣告失败。从时间线上看,当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这些不平等条约时,太平天国已经处于衰败阶段。因此,太平天国运动并非沙俄胁迫清政府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沙俄对清政府的施压,主要是借助了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时机。在1858年《天津条约》和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过程中,沙俄都趁机攫取了大量利益,特别是割占了东北地区的大片领土。 那么,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是否就能避免这些领土损失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沙俄对中国领土的觊觎由来已久,即使没有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沙俄依然会寻找其他机会侵占中国领土,只是时间可能会有所推迟。 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清政府的领土完整呢?这是因为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清政府不得不倚重地方武装力量,并重用汉族大臣。这一时期涌现出了湘军、楚军、淮军等战斗力较强的军队,以及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一批能臣。他们推动的洋务运动,使清政府开始接触并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试想,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运动带来的这些改变,清政府的军事实力将更加薄弱,对西方的了解也会更加有限。那么在19世纪70年代面对阿古柏侵占新疆、沙俄强占伊犁等危机时,清政府很可能无力收复失地,导致整个西北边疆沦陷。同样,在中法战争中也难以取得任何战果。从这个角度看,长达十余年的平叛战争虽然消耗了清政府的国力,但也为其争取了喘息和调整的时间。这段经历促使清政府开始反思并部分学习西方,从而避免了在后续的列强侵略中迅速崩溃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