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没有朱元璋看问题的大局观和悟性,他只图眼前利益,打入北京后,没想过救济天下百姓,收拢明朝残余人心。反而纵兵在京城劫掠百姓,妥妥的强盗行为,迅速失去人心,经济混乱,得不到有识之士的支持。所以,才有了吴三桂的反叛,他在北京没待几天,就匆匆撤退,最终只能兵败身亡。
而朱元璋不同,他从最底层崛起,懂得百姓最需要什么,虽然刚开始也有一些小家子气,但是他能迅速发现自己的缺点加以改正,弥补自己的不足。
朱元璋家穷,没读过书,但是他不会瞧不起读书人,反而会向他们请教学问。等到建国的时候,他已经有不小的文采,不仅能批阅那些之乎者也的文章,治国理政,还能吟诗作赋。他写的诗虽然不多,却才华横溢,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的自律能力,这样的人往往能成就大事。
当初,他刚刚打下滁州的时候,李善长来投奔他,也只是抱着试试的心态,并没有完全臣服朱元璋。直到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李善长的看法。
那次,朱元璋打下和州,缴获六千石粮草,李善长装作不经意的说道,“百姓都快饿死了,给他们分三千石吧”。
朱元璋很尊敬李善长,因为他有文化,把他当老师,面对李善长的这个提议,他心里不愿意,讪笑着对李善长说,“这可是咱们兄弟们两个月的粮草啊,给了百姓,咱们就没吃的了”。
他的意思不言而喻,就是不想给。李善长瞅了他一眼,没说什么话,转身走了。从那以后,李善长也不往朱元璋面前凑了,而是到当地的一家私塾当起了教书先生。
朱元璋这才后知后觉,自己已经把老师气跑了。他不禁开始思考,李善长这样的饱读诗书的人才,让他给百姓发粮,一定是有深意的。
他当天饭都没吃,把自己关在房里冥思苦想,他文化有限,只能多加思考。最终,他忽然反应过来了,李善长这是教他收取民心啊。他虽然没啥文化,但他也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李善长在为他的长远操心啊。
而他竟然为了那点儿粮食把李善长气跑了,想到这里,朱元璋越想越后悔,又有些兴奋,因为他发现,李善长真的有大才,而且是治国大才,绝对不能失去这个人。
想通之后,他也没急着去找李善长,而是让人把六千单粮草全都发给了需要救助的百姓,然后打算亲自登门去给李善长赔罪道歉,把他请回来。
可是他还没出门,李善长就亲自回来了,满脸笑容的向朱元璋行臣子大礼。他当初虽然生气离开,但是一直在关注着朱元璋的一举一动。看到朱元璋竟然把粮草全分给了百姓,他就知道,自己要追随的人就是朱元璋。虽然朱元璋毛病不小,但是他这个做事的态度不错,知错能改,能屈能伸,是能成大事的。
李善长教给他的办法也确实是对的,发了一回粮草,整个和州的百姓全都向着朱元璋,敌人一打来,几乎所有能拿得起武器的百姓都帮着他守城,和州也成了朱元璋早期最稳固的大后方。
这是朱元璋人格魅力的第一点,后来打集庆的时候,朱元璋很快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第二点。
那段时间,天一直下着大雨,朱元璋担心焦灼的战事,看着雨天感叹道,“四方战乱,何时才能平定啊”。
他原本只是随意的感叹,一旁看书的李善长却头也不抬的说,“和州紧挨着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刘邦当初也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亭长,最后却能打败强大的项羽,推翻秦朝,建立四百年的大汉,沛县是有龙气的,大帅你的家乡在凤阳,地盘在和州,都紧邻着沛县,虽然没有龙气,但是也能沾点儿边,只要你按照刘邦的做法去做,这天下以后就是你的”。
朱元璋看了一眼李善长,他还是没抬头,朱元璋却脑子突然清明了,他一想,对啊,刘邦也不过是个亭长,就是小民一个,他能得天下,我为什么不能?
想到这里,朱元璋的思维豁然开朗,不再想眼前的战事,也不再焦躁,他已经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同时对李善长更加尊敬。
虽然李善长是自己的属下了,但他却没有把李善长当属下,一直都是当老师对待,他能提出这样的大见识,朱元璋更加敬佩了,也不顾自己大帅的身份,起身向李善长行了一个大礼,真正的礼贤下士。
这就是朱元璋的人格魅力,正是靠着这种魅力,他才能吸引一大批人才,而他的礼贤下士效果也很明显。李善长对他忠心耿耿,屡立奇功。建立大明之后,李善长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功臣。
这一切,要不是朱元璋独特的魅力,是做不到的,可是这些,李自成一个也没有,毛病还一大堆,他拿啥和朱元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