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任何一个主权国家而言,调遣军队出征作战都是关乎国运的重大决策。战争的胜负不仅直接影响国家领土的完整,更决定着民族的荣辱兴衰,因此必须慎之又慎。通常来说,英明的君主都会派遣足智多谋的军师随军出征,这些军师需要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肩负着指挥千军万马的重任。
能够胜任如此重任的军师,必须兼具天文地理的广博学识与文韬武略的过人才能。战国时期齐国的孙膑就是其中翘楚。这位卓越的军事家曾受田忌重用,在著名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凭借其非凡的军事才能,两次帮助齐国取得决定性胜利。然而这位军事奇才的遭遇却令人唏嘘——他后来被同门师兄庞涓设计陷害,惨遭膑刑,被残忍地挖去了膝盖骨。那么,导致孙膑遭受如此酷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位军事天才是否也有不为人知的阴暗面?在山东出土的珍贵竹简中,又记载了哪些关于孙膑的史实呢?
自古以来,孙膑的军事思想就备受推崇,其著作《孙膑兵法》至今仍是各国军事院校研究的重点。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那个脍炙人口的田忌赛马故事,就生动展现了孙膑的智慧。故事发生在齐国贵族间的一场友谊赛马会上。当时齐国大将田忌与孙膑私交甚笃,正是田忌将遭受膑刑的孙膑救出。在赛前准备时,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打破常规的排兵布阵方式,并大胆加注,最终轻松取胜。
在著名的桂陵之战中,孙膑首创的围魏救赵战术大放异彩。这场战役中,田忌完全听从孙膑的谋划,将大军分为两路,并故意向魏国示弱,最终魏军大败,其军事力量遭到重创。而在随后的马陵之战中,孙膑再次运用围魏救赵的战术精髓,派出一支奇兵突袭魏国都城。在孙膑的英明指挥下,齐军势如破竹,不仅大败魏军,还生擒了魏国大将。值得一提的是,陷害孙膑的庞涓正是在此战中兵败自杀,孙膑终于大仇得报。
这两场关键战役彻底改变了战国格局:曾经强大的魏国从此一蹶不振,而原本相对弱小的齐国则乘势崛起,取代魏国的霸主地位。孙膑也因其卓越战功,在齐国获得了极高的政治地位。除了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外,孙膑还通过著书立说,将其军事思想系统整理成《孙膑兵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理论财富。
然而,正如俗话所说树大招风,孙膑的卓越才能也招来了他人的嫉妒。孙膑与庞涓同为鬼谷子的高徒,在漫长的求学岁月里,孙膑始终以诚相待,却不知师兄早已对他嫉恨在心。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谋士们纷纷选择明主效力。庞涓出师后因其才能受到魏王重用,本可安享荣华,却始终对才华更胜一筹的师弟耿耿于怀。
出于对自身地位的担忧,心术不正的庞涓设下毒计。他利用孙膑的信任,将其骗至魏国,罗织罪名将其下狱,并指使狱卒挖去孙膑的膝盖骨。庞涓之所以留孙膑一命,是认定残废之人再受重用。但他万万没想到,正是这个决定给了孙膑日后复仇的机会。
历史记载显示,孙膑的性格中也有其冷酷的一面。在与魏国的一次交战中,面对敌军顽强抵抗,孙膑明知派遣两名将领率部佯攻是必死之局,却仍坚持此计。这支敢死队全军覆没,却为主力赢得了战机。这一事件被明确记载于山东出土的齐国竹简中,展现了古代战争中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残酷现实。
孙膑的人生充满戏剧性:残暴的师兄意外留他一命是不幸中的万幸;而被最信任的人背叛又是莫大的悲哀。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军事天才的传奇,更折射出人性善恶的复杂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