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曾施展过一个惊险万分的妙计——草船借箭。这个计谋的精妙之处在于充分利用了天时地利:漆黑的夜色与江上弥漫的浓雾成为最佳掩护,而曹操多疑的性格则成了计划成功的关键。但鲜为人知的是,当时曹操麾下的谋士贾诩曾识破此计,他的一声疾呼差点改写了整个战局。若曹操当时采纳其言,诸葛亮很可能就会命丧长江。
这个计策的具体实施可谓步步惊心。诸葛亮命人扎制了二十艘草船,每艘船上都插满草人。趁着子夜时分江雾最浓之际,他亲自率领船队悄悄逼近曹军水寨。船上士兵们擂鼓呐喊,制造出大军来袭的假象。正如诸葛亮所料,多疑的曹操果然中计,立即下令弓箭手全力射击。但在浓雾笼罩下,曹军根本看不清目标,箭矢如雨点般射向草船,却伤不到一个蜀军。就这样,不费一兵一卒就借来了十万余支箭。
然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谋士贾诩看出了端倪。这位以智谋著称的军师发现江上动静有异:若真是大军来袭,怎会只见鼓声不见人影?他立即意识到这是诸葛亮的诱敌之计。贾诩判断,此时最稳妥的做法是按兵不动,待雾散天明再作打算。若曹操采纳此策,诸葛亮不仅无法借到箭矢,更可能因计划败露而陷入绝境。
情急之下,贾诩对着曹操大喊:有埋伏!这声警示犹如惊雷,意在提醒主公切莫中计。若曹操能冷静思考贾诩的警告,命令部队暂缓出击,诸葛亮的妙计就会功亏一篑。届时蜀军不仅无法获得箭支补给,还可能因暴露行踪而遭曹军围剿,诸葛亮本人也将陷入九死一生的险境。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刚愎自用的曹操认定这是敌军诱敌之计,反而更加坚定地命令全军出击。在能见度极低的情况下,曹军箭手只能朝着鼓声方向盲目射击。结果所有箭矢都钉在了草人身上,诸葛亮轻松收获了十万支箭。当晨雾散去,曹军才惊觉中计,而蜀军早已满载而归。这场惊心动魄的智谋较量,最终以诸葛亮的完胜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