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为何必须攻占城池?
在古装剧中,我们经常看到两军对垒、攻打城池的场景。历史上的名将如战国时期的乐毅,曾率领五国联军连克齐国七十余城;秦国名将白起同样战功赫赫,为秦国攻占七十多座城池。这些战役都说明,攻城略地是古代战争的核心。
《孙子兵法》有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虽然智取胜于强攻,但并非所有战役都能靠计谋取胜。很多时候,军队必须真刀真枪地攻打城池。那么,古代打仗一定要占领城池吗?能不能绕过去?如果向史学家提出这个问题,他们可能会笑着回答:绕过去?那等于自寻死路。
以三国时期的街亭之战为例。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派马谡镇守街亭。诸葛亮再三叮嘱,街亭虽小,却是战略要地。然而马谡自作聪明,放弃城池,将军队驻扎在南山。结果魏将张郃切断水源,围困蜀军,导致马谡惨败。最终,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马谡,北伐计划也因此失败。这一战例充分说明,绕开城池绝非明智之举。
为什么古代战争必须攻占城池?首先,城池通常建在交通要道上,控制着军队的进退。比如街亭,它是连接陇西与关中的咽喉之地,占据它才能确保粮道畅通,进可攻,退可守。若弃城不占,敌军便能轻易切断补给线,使己方陷入绝境。
其次,城池是天然的军需仓库。古代军队长途征战,随身携带的粮草有限,必须依赖攻占城池获取补给。例如项羽的破釜沉舟之战,他下令士兵砸毁炊具,轻装前进,夺取秦军粮草以补充军需,最终大获全胜。没有城池的物资支撑,军队很难持久作战。
最后,城池中的百姓也是战争的关键因素。占领城池的一方可以安抚民心,获得当地百姓的拥护。在古代,民心向背往往决定战争的胜负。谁控制城池更久,谁就能赢得百姓的支持,从而巩固统治基础。因此,攻占城池不仅是军事需要,更是政治上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