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晚期,荀子在《乐论》中写下"乱世之征":
其服组,其容妇,其俗淫,其志利......贱礼义而贵勇力,贫则为盗,富则为贼。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这些现象又开始隐隐浮现。
公元前298年,燕国大军压境,赵国首都邯郸城内,一个15岁的青年站在城墙上,看着远处的烽火。
城中百姓惊慌失措,贵族们忙着转移财产,商贾趁机囤积居奇。
这个青年名叫荀况。
战火连天的年代,荀况目睹了太多。
贵族子弟穿着奇装异服,男子打扮得像女人一样精致。
市井之中,奢靡之风盛行,人们追逐财富,道德沦丧。
荀况心中升起深深的忧虑。
公元前284年,34岁的荀况离开赵国,前往齐国稷下学宫。
那里汇聚着天下最顶尖的学者。
孟子、淳于髡、慎到、田骈......各家争鸣,百花齐放。
稷下学宫里,荀况遇到了一位老者。
老者指着学宫外的街市说:"你看那些人,服装奇异,举止轻浮,沉迷享乐,唯利是图。这就是乱世的征象。"
荀况恍然大悟。
他开始仔细观察社会现象,街上的年轻人穿着色彩繁杂的服装,男子化妆打扮如女子,社会风俗日渐淫靡。
人们心中只有利益,行为混杂无章。音乐变得奇异险怪,文章追求华丽而隐晦。
活着的人无节制地享受,死去的人葬礼却极其简陋。
更可怕的是,整个社会都在践踏礼义,推崇暴力,贫穷的人成了盗贼,富有的人反而成了更大的祸害。
荀况将这些现象记录下来,写在《乐论》篇中:
"乱世之征:其服组,其容妇,其俗淫,其志利,其行杂,其声乐险,其文章匿而采,其养生无度,其送死瘠墨,贱礼义而贵勇力,贫则为盗,富则为贼。"
公元前238年,76岁的荀况在兰陵去世。
临终前,他望着窗外,喃喃自语:"后世之人,当记住这些话。"
战国末年的邯郸城中,一个细节让荀况印象深刻。
那天,他看见一个贵族青年走过街市。
这个青年穿着色彩繁杂的丝绸服装,腰间系着精美的带饰,脸上涂脂抹粉,眉目间透着女性化的妩媚。
围观的百姓指指点点,有人叹息,有人嘲笑。
荀况心中一震。这正是"其服组,其容妇"的典型表现。
服装失去了原有的庄重和礼制意义,男女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第一个征象:道德伦理的颠倒。
在稷下学宫的辩论会上,一个年轻的游士大声宣扬:"礼义算什么?能当饭吃吗?能保命吗?只有武力才能解决一切问题!"
台下掌声雷动。
荀况看在眼里,急在心中。
社会开始"贱礼义而贵勇力",传统的文明秩序受到冲击,暴力成了解决问题的首选方式。
第二个征象:生活方式的失度。
在齐国临淄,荀况见过最奢华的宴会。
贵族们山珍海味,酒池肉林,彻夜狂欢。仆人们忙前忙后,一顿饭的花费够普通百姓生活一年。
可是当荀况参加一个贵族的葬礼时,却发现现场简陋至极。
死者草草埋葬,连个像样的棺材都没有。
"其养生无度,其送死瘠墨"。
活着时无节制地挥霍,死后却吝啬得连基本的丧礼都省略。
这种生死观念的扭曲,反映出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混乱。
第三个征象:社会风气的堕落。
荀况在街头看到,传统的婚丧嫁娶仪式被简化,民风日渐放纵。
"其俗淫"不仅指行为放纵,更指整个社会风俗的变质。
音乐也变了,原本庄重典雅的雅乐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其声乐险"的奇异音调,刺激感官,却失去了教化人心的功能。
第四个征象: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
在邯郸的市集上,荀况听到一个商人对儿子说:
"记住,这个世界上只有利益最重要。道德、情义都是虚的。"
"其志利"成了时代的标签。
更可怕的是社会两极分化的现象。
"贫则为盗,富则为贼"——穷人因为生存压力走向犯罪,富人因为贪欲无度成为更大的社会毒瘤。
这四个征象相互关联,形成恶性循环。
道德沦丧导致生活失度,社会风气败坏加剧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最终整个社会陷入混乱。
如今一些人为了流量,在公共场所做出各种哗众取宠的行为,服装奇异,举止夸张,言辞激烈,数百万人点赞转发。
这个场景,让人想起荀况记录的"其服组,其容妇,其俗淫"。
现代社会的道德伦理层面,确实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
网络暴力事件频发,一个网友因为发表不同意见,遭到成千上万人的围攻谩骂。
"键盘侠"们躲在屏幕后面,用最恶毒的语言攻击他人。
这种"贵勇力"的表现,只是从肢体暴力转变为语言暴力。
2022年春节期间,某短视频平台上涌现大量炫富内容。
豪车、名包、珠宝......创作者们比拼着展示财富。
评论区里,年轻人羡慕不已,有人说:"只要能赚到钱,什么都可以做。"
这种现象背后,是"其志利"价值观的现代版本。
生活方式层面的表现更加明显。
消费主义文化盛行,双11购物节,某平台24小时成交额超过5000亿元。
人们疯狂购买并不需要的商品,追求即时满足,资金透支。
"其养生无度"的现代表现,不再是山珍海味,而是无节制的消费欲望。
与此同时,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挑战。
春节期间,很多年轻人对传统习俗漠不关心,对长辈缺乏基本的尊重。
一些地方的传统手工艺面临失传,传统节日被商业化包装得面目全非。
社会风气层面的变化同样明显。
某短视频平台的数据显示,低俗内容的播放量远超正能量内容。一些博主为了吸引眼球,突破道德底线,传播不良信息。
这种"其俗淫"的现象,通过网络媒体放大,影响范围更加广泛。
社交媒体上的攀比成风。朋友圈里,人们展示着精心包装的生活,却隐藏着真实的困扰和焦虑。
虚假的"完美生活"成为标配,诚实反而变得可笑。
价值取向层面的问题最为严重。
2023年,某知名企业的财务造假案曝光,涉案金额达数百亿元。
企业高管为了业绩和股价,不惜铤而走险,损害投资者利益。
这正是"富则为贼"的现代版本。
一些网络诈骗案件中,诈骗分子往往来自经济困难地区,受教育程度不高。
生存压力和对财富的渴望,驱使他们走向犯罪道路。
"贫则为盗"的现象,在信息时代有了新的表现形式。
诚信危机在各个领域蔓延。食品安全问题、学术不端、虚假宣传......
利益面前,一些人抛弃了基本的道德底线。
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的矛盾愈发突出。
为了快速获利,一些企业牺牲产品质量,破坏环境,透支未来。
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是:表面繁荣背后隐藏着深层的价值观混乱。
正如荀况所观察到的,当一个社会开始追求感官刺激而忽视精神追求,重视个人利益而轻视公共责任时,乱象就会出现。
公元前255年,荀况在兰陵担任县令,上任第一天就遇到棘手问题——盗贼猖獗,商贾互相倾轧,民风败坏。
荀况没有急于用重刑,他重新制定礼仪规范,建立学堂教授《诗》《书》《礼》《乐》。
一年后,兰陵成为治安良好之地。
荀况的治理经验验证了核心思想:单纯惩罚无法根治乱象,只有重建价值体系,才能长治久安。
荀子"隆礼重法"思想蕴含着礼治和法治双重治理思路,强调"礼法并施"、"礼"优于"法"的理论内涵。
现代社会治理可以从中汲取营养。
面对道德伦理颠倒,需要重建价值共识。
教育体系应培养学生道德品格和社会责任感,不能流于形式。
面对生活方式失度,需要提倡理性消费。
政府通过税收政策引导消费行为,媒体平台对低俗内容加强监管。
面对利益至上价值取向,需要完善法治体系。
加大违法成本,建立全社会信用记录,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不仅追求利润。
荀子主张以"礼"为核心重建社会秩序,认为社会治理手段上要坚持隆礼重法。
当网络充满戾气,年轻人只追求财富时,社会就需要警醒。
两千多年过去,人性弱点和社会规律没有改变。
我们需要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保持对传统智慧的敬重,在追求个人发展时不忘社会责任。
这样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让社会健康发展。
参考信息:
荀子论乱世之征·简书·2023年
乐论篇·《荀子》·中国荀子网·2023年
荀子·乐论·古诗文网·2023年
《荀子·乐论》·国学荟·2023年
荀子重建社会秩序之主张·人民论坛网·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