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9月,在经历了千难万险的长征征途后,由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终于突破重重险阻,翻越了终年积雪的夹金山,穿越了危机四伏的松潘草地,来到了位于甘肃迭部县境内的腊子口关隘前。这里,将迎来长征路上最为关键的一战。
这场战役的艰险程度,远超此前的四渡赤水之战,其战略意义更胜飞夺泸定桥之役。一旦成功突破,红军将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般获得战略主动权,这就是后来载入史册的腊子口战役。当时红军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前方是甘肃军阀鲁大昌部据守的天险,后方是四川军阀刘文辉部的追兵,两侧更有胡宗南率领的国民党中央军精锐虎视眈眈。面对如此绝境,毛主席斩钉截铁地下达了三天之内必须攻下腊子口的死命令。
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经过中央军委的慎重考虑,决定将这一艰巨任务交给红一方面军第二师第四团。这支部队前身是北伐名将叶挺的独立团,素以善打硬仗、敢啃硬骨头著称。接到命令后,全团官兵士气高昂,誓要完成这一光荣使命。
在率部抵达腊子口前,红四团团长王开湘已对地形之险要有所耳闻。但当亲眼目睹腊子口的真实面貌时,这位身经百战的红军将领仍不禁倒吸一口凉气。腊子口实为两座高耸入云的悬崖间的一道狭窄缝隙,顶部宽约30米,底部仅六七米宽。悬崖近乎垂直,崖下是湍急的腊子河,当地人称其为天堑。唯一通道是一座一米多宽的木桥,而国民党14师在此部署了两个营的兵力,构筑了严密的防御工事。
经过仔细勘察,王开湘发现敌军在腊子口设下两道防线:木桥后设有伏兵,东山坡上更建有坚固的碉堡群。面对如此险境,王开湘毫不畏惧,立即组织部队发起强攻。然而狡猾的敌人并未立即开火,而是等我军进入手榴弹投掷范围后才突然发动攻击。激烈的战斗中,炮火声甚至盖过了湍急的水流声,红军战士前赴后继,几乎突破敌军防线。但由于敌军准备充分,我军进展缓慢。
夜幕降临后,毛主席亲自叫停强攻,在距前线三公里的村庄设立指挥部,通过电话线指挥战斗。他语重心长地说:腊子口是通往甘肃的最后门户,若天亮前打不通,我们只能退回草地。同时指示部队要智取而非强攻。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一位名叫云贵川的苗族战士挺身而出。这位身手敏捷的小伙子提出从侧面悬崖偷袭敌后的计划。虽然悬崖近乎垂直,但云贵川信心十足:俺能爬上去,再用绑腿做成绳索接应其他同志。王开湘经过慎重考虑,决定采纳这个大胆计划。
当夜,云贵川手持钩竿,在战友们的掩护下开始攀爬。湿滑的岩壁和青苔让攀登异常艰难,但他最终成功登顶,并用绑腿将20多名战士拉上悬崖。当红军突然出现在敌军后方时,守军顿时大乱。正面佯攻的部队抓住战机发起总攻,敌军防线迅速崩溃。
这场战役创造了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聂荣臻元帅曾评价腊子口连鸟都飞不过去,但红军仅用不到5小时就攻克了这个天关。蒋介石得知后暴跳如雷,却为时已晚。此役不仅粉碎了国民党围追堵截的计划,更打开了红军北上抗日的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国民党在腊子山地区实际部署了一个旅的兵力,周边还有四个团随时增援。但14师师长鲁大昌万万没想到,他引以为傲的天险会如此迅速失守。腊子口战役的胜利,使红军得以顺利进入陕北,与当地红军会师,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场战役充分展现了红军将士的英勇无畏和卓越智慧,是长征路上最光辉的篇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