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蒋介石遭遇了政治生涯的重大挫折——被国民党内部的高级将领联合推翻。然而这位政治强人并未就此退出历史舞台,经过短暂的蛰伏后,他重整旗鼓,率领国民革命军发动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第二次北伐战争,最终实现了对全国的形式统一。在此期间,国民革命军进行了全面整编,组建了四大主力集团军。蒋介石亲自执掌第一集团军指挥权,而当时赫赫有名的冯玉祥、阎锡山和李宗仁则分别统领第二、第三和第四集团军。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蒋介石第二次领导北伐战争,早在第一次北伐时,他就已经是国民革命军的核心指挥官。
当时中国政坛上赫赫有名的三大军阀——冯玉祥、阎锡山和李宗仁,都是手握重兵的地方实力派。冯玉祥统率的西北军、阎锡山掌控的晋系军阀、李宗仁领导的桂系军阀,在当时都是举足轻重的军事集团。在加入国民革命军序列之前,这三位军事强人早已在各自的地盘经营多年,建立了完善的军政体系,拥有完全独立的军事指挥权和地方治理权。
在1928年的北伐战役中,蒋介石直接指挥的第一集团军下辖六个精锐师团。其中第一师由刘峙担任主官。虽然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刘峙因在淮海战役中的拙劣表现被戏称为猪将军,但在北伐时期,他却是蒋介石麾下的一员虎将。当时刘峙不仅军事指挥能力出众,更深受蒋介石器重。要知道1928年正是蒋介石事业起步的关键时期,若非真才实学之辈,绝不可能被委以如此重任。
第二师的指挥权交给了顾祝同。这位将领虽然军事战术造诣不算顶尖,却以出色的协调能力和绝对的忠诚著称。无论是在北伐战争、中原大战还是随后的军阀混战中,顾祝同始终是蒋介石最可靠的左膀右臂,其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深得蒋的赏识。
第三师师长钱大钧是蒋介石的黄埔嫡系,曾担任黄埔军校教官,与蒋介石私交甚笃。作为八大金刚之一,钱大钧以出色的战略谋划能力闻名,其制定的作战方案连素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都颇为认可。可惜在1936年西安事变中身负重伤,不得不退出前线指挥岗位,转任后方要职。
第一集团军第九师由蒋鼎文统领。这位被称为飞将军的将领以快速机动闻名,常常在战况危急时率部驰援。但这位战将的军旅生涯在1944年戛然而止,因在豫湘桂会战中指挥失误导致重大损失,被蒋介石革职查办。
第十师师长方鼎英是留日归国的炮兵专家,先后就读于日本士官学校和东京炮工学校。回国后曾在保定军校执教,培养了大批优秀军官。他在黄埔军校的教育工作尤为突出,为国民党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
第十一师师长曹万顺虽然名声不显,但他统领的部队后来却成为蒋介石的嫡系主力。当陈诚接手该师并将其扩编为著名的第十八军时,非嫡系出身的曹万顺自然被边缘化,最终黯然离开。
这些人事安排充分展现了蒋介石高超的统御之术,每位将领的专长和背景都为北伐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也折射出民国时期复杂的军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