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生之剧》引发的争议如野草般疯长,成为舆论场域中生生不息的论辩焦点。这场讨论的核心命题在于:剧作是否因对地主阶层的艺术化处理而消解了土地革命的历史正当性?
据地方志研究者提供的史料显示,原著作者赵德发的家族确系地主阶级,且属于被革命政权镇压的土豪劣绅之列。值得注意的是,同期被处决的地主仅占该阶层总人数的百分之三。这一数据为讨论提供了重要参照。
在艺术创作层面,赵德发笔下的地主形象并非对先祖的简单摹写,而是经过艺术提炼的典型化塑造。剧中呈现的地主角色既非大善亦非大恶,他们精于治术,懂得收买人心,在处事分寸上保持着微妙的平衡。这种塑造手法体现了作者力求客观的创作立场。
作为现代观众,我们应当秉持理性客观的态度。历史事实表明,革命时期对地主阶层已有明确区分——开明士绅与土豪劣绅并存,其间还存在大量中间状态。作者通过塑造可改造的地主形象,寄托了对先祖可能选择不同历史路径的美好期许。这种艺术表达本身无可厚非。
必须明确的是,土地革命的本质目标是变革封建土地制度,终结剥削关系。即便所有地主都选择合作,制度变革的历史必然性也不会改变,只是实现方式可能更为平和。因此,所谓"通过美化地主否定革命"的逻辑根本不成立。该剧至多是在暴力革命的表现上有所节制。
若论剧作的不足之处,在于对反面角色潘小鬼的刻画流于表面。既然塑造了宁学祥、费左氏等复杂地主形象,理应对恶霸地主也进行深度描写,使正反两面的戏剧张力更为均衡。
结局处理尤其值得商榷:宁学祥在剧终时仍掌握土地分配权,这与历史事实严重背离。按照"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的革命纲领,大地主根本不可能保有财产处置权。即便为戏剧效果考虑,也应当通过农会决议的最终场景来体现"谁主沉浮"的历史真相。
可能的解释是,剧中安排作为八路军干部的宁家子弟配合老父"演戏",权当尽孝。但这样的艺术处理若不加说明,极易造成历史认知的混淆。在原则性历史问题上,任何模糊都可能产生误导,这是文艺工作者必须警惕的创作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