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中国汉族民间一直延续着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古老习俗——杀年猪。每逢岁末年终之际,辛勤劳作了一整年的农民们都会以这种方式犒赏自己,同时迎接新春的到来。这个传统在广袤的农村地区至今仍得以保留。在寒冷的冬季里,家家户户会宰杀精心饲养了一年的肥猪,当天还会邀请亲朋好友共享盛宴。随后,这些猪肉会被巧手的主妇们制作成各式各样的美味,其中烟熏肉因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长久的保存期限而备受青睐。
据唐代笔记小说《朝野佥载》记载,早在盛唐时期,就有人通过养猪发家致富,这充分证明养猪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十二生肖的排列中,猪也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虽然猪肉是广受欢迎的美食,但在民间文化中,人们对猪并无任何贬低之意,反而认为猪年出生的孩子特别有福气,常常亲切地称他们为金猪宝宝。
历史长河中,明朝之前鲜有朱姓帝王。直到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建立了大明王朝。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皇帝的名讳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普通百姓不仅不能与皇帝同名,甚至连同音字都可能招致祸患(不过同姓尚可)。若有大臣或平民与皇帝同名,必须立即改名,否则轻则革除官职爵位,重则可能面临杀身之祸。
猪与朱同音的问题,在朱元璋还是平民时自然无关紧要,但登基称帝后却成了一个微妙的尴尬。朱元璋以性格刚烈、痛恨贪官著称,虽然虎毒不食子的古训人尽皆知,但他却曾亲自下旨处决犯错的子女。对自己骨肉尚且如此严厉的朱元璋,会如何对待与皇姓同音的猪呢?
考虑到猪肉是百姓餐桌上的主要肉食来源,若将猪奉为圣物禁止宰杀,一头猪的寿命可达二十年之久,长期饲养不仅会增加百姓负担,也会给朝廷带来压力。因此朱元璋在位期间并未对养猪业过多干预。然而到了明朝第十位皇帝朱厚照执政时,情况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朱厚照自1505年登基以来,治国理政,鲜有建树。他在位期间任性妄为,随意更改宫廷规制,对忠臣的谏言置若罔闻,反而被身边的八位宦官所蛊惑。在他的统治下,百姓生活困苦,民怨沸腾。
正德十四年,朱厚照在微服私访途中来到仪真县。时值岁末,当地百姓正忙着杀年猪准备过年。此起彼伏的猪叫声让这位皇帝心生不悦,联想到自己的姓氏朱与猪同音,顿时觉得这些惨叫声格外刺耳。盛怒之下,他当即下旨禁止民间养猪杀猪。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朱厚照还下令给猪改名。许多人猜测可能会采用古称彘,但出人意料的是,他选择了另一个古字豕(shǐ)来替代。自此,在明朝官方文书中,猪一律改称豕。
然而这道《禁猪令》实施仅三个月就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百姓们可以不吃狗肉、兔肉,但猪肉却是不可或缺的日常食材。不仅民间怨声载道,连朝中大臣也因吃不到猪肉而苦不堪言。更讽刺的是,朱厚照本人也难忍无猪肉可食的滋味。最终,这位任性的皇帝不得不收回成命,撤销禁令,让百姓重新吃上了美味的猪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