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选择以管仲和乐毅作为自己的人生榜样,并非偶然,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两位历史人物的身份和功业,与诸葛亮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抱负高度契合,能够完美地展现他的政治理想和治国才能。 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贤相,他辅佐齐桓公治理齐国,推行尊王攘夷的政策,使齐国迅速崛起,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善于改革内政外交,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齐国国力大增。他主张尊王,表面上维护周天子权威,实则借此扩大齐国影响力;攘夷则团结中原诸侯抵御外敌,树立齐国领导地位。这些举措充分展现了管仲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治国才能。诸葛亮以管仲自比,暗示自己同样具备辅佐明君、振兴国家的雄才大略。 乐毅则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名将,他辅佐燕昭王实施改革,使弱小的燕国逐渐强盛。在著名的五国伐齐之战中,乐毅统帅联军大败齐国,连下七十余城,几乎灭亡齐国,为燕昭王报了当年齐国灭燕之仇。若非燕昭王突然去世,新君猜忌乐毅而临阵换将,齐国很可能就此灭亡。乐毅的故事展现了辅佐明君实现国家中兴的典范。诸葛亮以乐毅自比,表明自己同样能力辅佐明主,在乱世中力挽狂澜。
司马徽曾评价诸葛亮说其才能可与张良、姜子牙比肩,但诸葛亮本人却从未如此自比,这背后有着深远的政治考量。首先,张良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姜子牙辅佐周武王开创周朝,都是开国元勋。若诸葛亮直接以他们自比,难免给人野心勃勃、意图改朝换代的印象。这在汉室尚存的东汉末年,无疑是政治上的大忌。其次,由他人之口说出这种比较,比自我标榜更具说服力,也避免了自夸之嫌。 相比之下,管仲和乐毅都是辅佐中兴的典范。管仲使齐国由弱变强,乐毅助燕国实现复兴,这与诸葛亮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高度吻合。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室衰微,正需要像管仲、乐毅这样的贤臣来辅佐明主,实现国家中兴。诸葛亮以此自比,既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又展现了自己的才能抱负,可谓恰到好处。 此外,诸葛亮的选择还体现了他对时局的精准把握。当时各地军阀割据,汉室名存实亡,但正统观念仍深入人心。以中兴之臣自比,既能赢得士人认同,又不会引起当权者猜忌。这种政治智慧,正是诸葛亮过人之处。通过精心选择的历史参照,诸葛亮成功塑造了自己治世能臣的形象,为日后出山辅佐刘备奠定了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