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2年,在关羽遇害引发的蜀吴冲突中,夷陵之战以蜀军惨败告终,刘备被迫退守白帝城。战后诸葛亮曾感慨道:若法正尚在,必能劝阻陛下东征;即便劝阻不成,若有他随军出征,也定不会遭此惨败。这番感叹充分表明诸葛亮对此次东征持保留态度。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战前诸葛亮并未像赵云那样公开反对东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诸葛亮与东吴的特殊亲缘关系不容忽视。其兄长诸葛瑾早在东汉末年就为避中原战乱而南下投奔孙权,深受吴主器重。在孙刘联盟时期,兄弟二人曾共同扮演沟通桥梁的角色。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吕蒙袭取荆州时,诸葛瑾不仅参与战事,更因功受封宣城侯,接替吕蒙出任南郡太守。这使得荆州之失与关羽之死,诸葛瑾都难辞其咎。若诸葛亮此时劝阻伐吴,极易被误解为替兄长开脱。更棘手的是,221年孙权遣诸葛瑾致书刘备时,信中竟将关羽之死与汉室大业相提并论,这种论调只会激怒刘备。因此诸葛亮虽心知不妥,却难以直言进谏,以免引火烧身。相比之下,赵云因无此顾虑,故能坦率陈词。
其次,荆州易主直接动摇了诸葛亮战略蓝图的根基。回溯至建安十二年(207年)冬到次年春,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明确提出跨有荆益的战略构想: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率荆州之兵出宛洛,刘备亲率益州之众出秦川,两路夹击以图中原。这一精妙布局需要荆州作为重要战略支点。如今荆州沦陷,不仅使蜀汉丧失重要战略要地,更使《隆中对》的双线作战计划沦为泡影。从国家发展角度考量,夺回荆州实为必然选择。
再者,当时伐吴确实存在可乘之机。赵云反对东征并非认为吴军不可战胜,而是主张应优先讨伐篡汉的曹魏。事实上,刘备亲率五万精兵出征时,确实具备相当胜算:其一,吴国背信弃义在先,蜀汉在道义上占据主动;其二,221年刘备新即帝位,三军士气高昂;其三,蜀军据长江上游之地利,且东吴名将吕蒙、蒋钦新丧,接任的陆逊当时尚属无名之辈。这些因素都让诸葛亮对东征抱有一定期待。这种微妙的心理,或许正是他未强力劝阻的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