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蜀汉政权于公元263年率先被司马昭所灭。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直到十七年后的公元280年,西晋才最终消灭东吴,真正终结了这段分裂的历史。这段漫长的统一进程之所以被拖延,与西北地区持续不断的叛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今天我们要重点介绍的这位传奇将领马隆,正是通过平定著名的秦凉之变,为西晋解除了西北边患,使其能够全力发动对东吴的灭国之战。
马隆,字孝兴,东平郡平陆县人,生卒年已不可考。在曹魏时期,他最初只是兖州地区的一名普通武官。嘉平三年(251年),当王凌发动反对司马懿的叛乱失败后,已去世两年的同谋者令狐愚也受到牵连,被开棺暴尸三日。在这个人人自危的时刻,整个兖州竟无人敢为令狐愚收尸。马隆挺身而出,以令狐愚门客的身份领回其遗骸,不仅自掏腰包为其安葬,更守孝三年。这一壮举不仅没有招致司马懿父子的责难,反而在兖州传为美谈,展现了马隆过人的胆识与义气。
西晋建立后,晋武帝司马炎为准备伐吴之战,下诏各州郡举荐勇猛善战的将才。马隆因此获得举荐,被提拔为司马督。然而就在伐吴计划紧锣密鼓进行之际,西北地区突然爆发了严重的叛乱。泰始六年(270年)六月,秦州刺史胡烈率军征讨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却在万斛堆遭遇惨败,胡烈本人战死沙场。此后叛军士气大振,一举攻占高平。朝廷虽多次派兵镇压,却屡战屡败,损失多名大将,史称秦凉之变。
到了咸宁四年(278年),马隆敏锐地指出凉州刺史杨欣与羌人关系恶化,预言其必败。果然不久后,杨欣被河西鲜卑首领于武威击败身亡。这一败仗导致河西走廊与中原的联系被切断,严重威胁到西晋的西北边境安全。晋武帝在朝会上忧心忡忡地问道:谁能为我讨伐这些叛胡,收复凉州?在满朝文武噤若寒蝉之际,马隆主动请缨,要求招募三千勇士西征。司马炎批准后,马隆制定了严格的选拔标准:入选者必须能拉开三十六钧(约238公斤)的强弩和四钧(约26公斤)的硬弓。经过严格筛选,最终组建了一支三千五百人的精锐部队。
次年正月,马隆率军西进,在武威以东的温水遭遇秃发树机能率领的万余骑兵。面对敌人的据险防守和伏兵截击,马隆沉着应战,指挥部队且战且进。他训练的精锐弓弩手箭无虚发,敌军纷纷应弦而倒。经过千里转战,叛军伤亡惨重。捷报传回洛阳,司马炎龙颜大悦,立即加封马隆为假节、宣武将军。
马隆乘胜追击,在武威收降了鲜卑首领猝跋韩、且万能等部众万余人。随后联合友军与秃发树机能展开决战,最终斩杀叛军首领,彻底平定了凉州之乱。这一胜利使西晋终于能够从西北战场抽调兵力,全力实施统一大业。战后,马隆被任命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率领精锐驻守西平郡。他在任期间励精图治,使当地重获安宁。太熙元年(290年),因镇守西北的卓越功勋,马隆获封奉高县侯,加授东羌校尉。他在陇右地区驻守十余年,建立了崇高的威望。可惜随着司马炎驾崩和外戚杨骏专权,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逐渐失去了朝廷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