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临死前问了一个问题,事关朱棣,连问三遍都无人敢答!
1398年,犹如一条老龙的洪武大帝-朱元璋静静的躺在龙椅上。
此刻,他双眼无神,皱纹布满了他的脸庞。
在混混沉睡之际,朱元璋对身边近臣说道:“燕王朱棣来否?燕王朱棣来否?燕王朱棣来否?”
近臣们见朱元璋情绪越来越激动,便说道:“陛下龙体要紧,还是不要过于动气。”
谁知,留下这句遗言没多久,朱元璋就神志不清,没几天便寿终正寝。
朱元璋的遗言,让人生起许多联想。
要知道,在生前,朱元璋已经立下了太子。
不对,与其说是太子,应该用太孙更为妥当。
这个太孙不是别人,就是朱元璋的孙子、朱标的儿子——不成器的朱允炆。
笔者想,朱元璋死前,连续喊了三声“燕王”,恐怕有两个原因。
其一则是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也是比较器重的一个,不然不会将其封为燕王,镇守北京。
从心底里说,朱元璋虽是皇上,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他仍然是一个父亲,有爱子之心,谁不想死前再见上自己的儿子一面呢?
小时候,朱元璋对孩子的教育就十分上心。
他早早确立了儿子朱标的地位,就开始教导诸王。
1368年,朱元璋建造了大本堂,专门用于皇室子弟读书。
在和太子、以及太子的宾客王仪会谈时,朱元璋还说道:“朕命卿等辅导诸王,必先养其德性,使进于高明……”
可见,朱元璋深知不能吃文化的亏。
特别是作为一位帝王,一个统治阶级的代表,如果不教导皇室子弟修身养性,日后一定会朝代颠覆。
同时,朱棣在诸王中,是最像朱元璋,不论是脾气秉性,还是处世态度上,都简直和朱元璋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
因此,在临死之前,朱元璋还是想见一见朱棣。
除了亲情之外,朱元璋见朱棣第二个原因,恐怕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朱元璋对朱棣有要事相商。
彼时,诸王成年以后,已经到各处就藩。
对第四子朱棣颇有期望的朱元璋,将朱棣封在了北京一带。
那时,北元朝廷刚刚被徐达赶回草原。
边患只能说尚未解除,但没有彻底根除。
朱元璋在位时,曾考虑到为了弥合天下南北的失衡,想过迁都北方一事。
然而,朱元璋并没有解决此事。
此次召集燕王朱棣回来,大概率就是想让朱棣守好北京边境,不让北元朝廷死灰复燃。
可惜的是,朱元璋不知道的是,朱允炆早就下过诏令,不让四叔朱棣回到南京,见朱元璋最后一面。
因为在那时起,朱允炆就动了削藩的心思。
为此,朱允炆封锁了消息,没有让朱元璋的最后意愿完成。
等朱允炆登上帝位,就立即着手削藩。
不过,朱允炆的手段不够老辣,计策也过于着急,惹得朱棣发起了“靖难之役“,从侄子手里夺回了皇帝宝座。
参考资料
《朱元璋对诸子的教育和培养》 史学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