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横扫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王朝——大秦帝国以来,在随后的两千多年岁月里,华夏大地上的封建王朝如走马灯般更迭不休。根据史料记载,从开创帝制的秦始皇嬴政,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退位,中华大地上先后诞生了超过400位皇帝。这些帝王中,有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缔造贞观之治的唐太宗这样被后世称颂的明君,也有如商纣王、周幽王这般荒淫无道、遗臭万年的昏君。
今天我们要重点讲述的这位帝王颇为特殊,他在历史上毁誉参半,既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业,也犯下了令人扼腕的过错。他就是隋朝第二位皇帝——隋炀帝杨广。杨广不仅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在位期间推行的两项重大举措——完善科举制度和开凿大运河,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堪称造福千秋的伟业。
然而,这位文武双全的帝王却因性格上的致命缺陷而自毁长城。他刚愎自用、好大喜功,在施政上急功近利,不惜民力。为了修建东都洛阳和开凿运河,他征调数百万民夫,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怨声载道。最终,他三征高句丽的失败成为压垮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在位仅14年后,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帝王,竟被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宇文化及缢死于江都行宫,死后连一具像样的棺木都没有。
在杨广遇害后,他的皇后萧氏强忍悲痛,秘密召集宫中侍女,用宫中简陋的漆木床板连夜赶制了一副粗糙的棺木,将杨广的遗体收敛起来,暂时安葬在江都宫的流珠堂内。后来,宇文化及率军离开江都后,曾受过杨广恩惠的江都镇守将军杨棱为报知遇之恩,公开为杨广举行了发丧仪式,并将他的灵柩迁葬至吴宫台下。此后数十年间,杨广的遗骸又经历了多次迁葬。
唐朝建立后,唐高祖李渊于公元622年下诏,以帝王之礼将杨广重新安葬于雷塘(今江苏省扬州市城北)。公元648年,萧皇后病逝,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将萧皇后与杨广合葬。但出于某种考虑,李世民并未公开合葬的具体位置,史书对此也语焉不详。
就这样,隋炀帝陵的确切位置成为了一个困扰后世千年的历史谜团。直到2013年4月,这个千古之谜才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当时,江苏省扬州市西湖镇一处建筑工地上,工人在清理垃圾场时意外发现了两座古墓遗迹。开发商立即停止施工,并向文物部门报告。4月12日,考古专家对古墓展开抢救性发掘。在西侧墓室中,专家们发现了一块刻有隋故炀帝墓志六字的墓志铭,这成为确认墓主身份的关键证据。
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考古人员陆续出土了鎏金铜铺首、金镶玉腰带等珍贵文物。这些只有帝王陵寝才会出现的高规格陪葬品,进一步佐证了墓主人的尊贵身份。经过多方考证,专家最终确认这里就是隋炀帝杨广与萧皇后的合葬陵墓。这一重大发现不仅解开了困扰史学界千年的谜题,更为研究隋唐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