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8年寒冬时节,蜀汉丞相诸葛亮在首次北伐失利后不到一年,便再度挥师北上。这一次,他选择从散关出兵,改走陈仓道向魏国进发。据《三国志·曹真传》详细记载,魏国大将曹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后,就敏锐地预判到蜀军可能会选择陈仓道作为进攻路线。为此,他特意派遣心腹将领郝昭与王生率领精锐部队驻守陈仓,并下令加固城墙、深挖壕沟,做好充分准备。果然不出曹真所料,蜀军主力果然沿着这条路线大举进犯。由于魏军事先准备充分,蜀军连续二十余日猛攻不下,最终因粮草耗尽而被迫撤军。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却记载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当诸葛亮率军包围陈仓时,曹真曾亲自率领大军前来救援,与蜀军形成对峙之势。然而这一重要情节在《三国志》的其他篇章中均未提及,仅在《张郃传》中简单提到张郃奉命驰援陈仓。这就引发了一个历史疑问:当时曹真究竟有没有亲自率军迎战诸葛亮?
根据《张郃传》的详细记载,在诸葛亮发动第二次北伐前夕,魏明帝曹叡正命令司马懿在荆州训练水军,准备顺沔水南下伐吴。为此,曹叡特意调派张郃前往荆州协助司马懿。但由于冬季水位下降,大型战船无法航行,张郃只得暂时驻军方城。就在此时,诸葛亮突然对陈仓发动猛攻,形势危急。曹叡立即以八百里加急召回张郃,并调拨三万精锐部队给他,命其火速驰援陈仓。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几个关键信息:首先,诸葛亮进攻陈仓时采取了急攻战术,说明战况十分激烈;其次,陈仓守军仅千余人,若被突破,蜀军将长驱直入关中平原;再者,《通典》还记载诸葛亮同时分兵攻打郿县等地。在这种情况下,曹叡不可能坐等张郃从遥远的荆州赶回,极可能先派曹真前往关中主持大局。
《张郃传》中还有一个重要细节:张郃出发前,曹叡曾询问他是否能在诸葛亮攻下陈仓前赶到。张郃分析蜀军粮草不足,预计不出十日必会退兵。果然,张郃大军尚未抵达,蜀军就已撤围。但在撤退途中,魏将王双率骑兵追击,反被诸葛亮设伏击败,王双本人也被斩杀。
关于王双的身份,历来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他就是与郝昭同守陈仓的王生。但即便二人是同一人,以陈仓千余守军,最多只能抽调两三百骑兵,而蜀军至少有数万之众。以郝昭的军事才能,不太可能让副将仅率少量骑兵追击大军。更可能的情况是,当时魏军在陈仓前线已集结了相当规模的部队,至少有数千骑兵的规模。这说明在张郃赶到前,曹叡必定已派高级将领在关中统筹军事,而这个人选非曹真莫属。
结合这些史料分析,可以得出较为完整的战局演变:诸葛亮围攻陈仓时,曹叡一方面急调张郃回援,另一方面已命曹真先行赶赴关中指挥。曹真抵达后,迅速调集各地驻军增援陈仓,形成对蜀军的包围态势。这也是为什么蜀军虽攻陈仓不克,却在撤退时还能击败追击的魏军——因为当时魏军主力确实已经集结。
至于《曹真传》为何对此战记载简略,这与《三国志》的纪传体例有关。陈寿在撰写时往往在各人传记中突出其功绩,而对失利则轻描淡写。曹真虽准确预判了诸葛亮的进军路线,但在实际交战中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反在追击时损兵折将。不久后,诸葛亮又出其不意地夺取了阴平、武都二郡。因此,陈寿在曹真传记中对这段不太光彩的战事略而不提,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