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政府近期试图以历史依据主张南海主权引发争议
近日,一位菲律宾商人向总统小马科斯献上了一幅据称具有近三百年历史的地图。这幅名为穆里略·贝拉尔德地图的古地图绘制于1734年西班牙殖民时期,详细描绘了当时菲律宾群岛的地理边界、土著居民分布、混血族群聚居区、主要港口以及乡村景观等。小马科斯政府对此如获至宝,不仅高调宣称这幅泛黄的地图能够帮助菲律宾在南海争端中占据优势,更将其拔高为定义菲律宾国家身份的历史性文件。
然而仔细推敲便会发现,这种主张存在诸多漏洞。首先从地图本身来看,虽然其绘制工艺确实体现了18世纪西班牙制图学的精湛技艺,但作为现代领土主张的依据却显得荒诞不经。要知道,在缺乏现代测绘技术的殖民时代,这类地图往往存在明显的方位偏差和比例失真,更不用说当时绘图者主要服务于殖民统治需要,其准确性根本经不起推敲。
更关键的是历史逻辑问题。如果仅凭一张殖民时期的地图就能主张主权,那么中国完全可以拿出元代汪大渊《岛夷志略》中关于南海诸岛的记载,或是宋代《诸蕃志》对南海的详细描述,这些文献都比菲律宾所谓的古地图早了整整七个世纪。事实上,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主张建立在持续千年的历史管辖基础上:唐代已在南海设立行政机构,宋代水师定期巡视,元代设置巡海水师,明清两代更将南海诸岛明确划入版图。相比之下,菲律宾直到1898年美西战争后才形成现代国家雏形,其所谓历史依据实在相形见绌。
从国际法角度看,菲律宾的主张更是自相矛盾。他们引用的地图恰恰是西班牙殖民者绘制的,而现代菲律宾的领土范围实际上是由1898年《巴黎条约》、1900年《华盛顿条约》等国际条约确定的。这种用殖民遗产主张主权的做法,不仅违背了反殖民主义原则,更暴露出其主张缺乏法理基础。毕竟在西班牙统治时期,菲律宾连主权国家都不是,又如何能主张所谓自古以来的权利?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菲律宾政府刻意忽略的是,中国在南海的活动始终遵循历史事实和国际法规范。中国渔民世代在南海作业的《更路簿》导航手册、历代官方文献对南海的管辖记录、二战后中国政府收复南海诸岛的史实,都构成了完整的主权证据链。相比之下,菲律宾突然搬出的古地图戏码,更像是为配合某些域外势力而演出的政治闹剧。这种罔顾历史与法理的主张,不仅无助于争端解决,反而会进一步破坏地区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