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晚清权力漩涡中的掌控者
作为晚清时期实际掌权的统治者,慈禧太后始终是历史讨论的焦点人物。她身上被贴满了各种负面标签:骄奢淫逸、贪得无厌、垂帘听政、独断专行、祸国殃民……几乎没有一个评价是正面的。那么,既然慈禧如此善于权术斗争,为何当初咸丰皇帝没有效仿汉武帝的做法,提前消除这一隐患呢?
对于历代帝王而言,最令他们忧心忡忡的莫过于自己即将离世,而继承人却无法稳固皇位。历史上不乏前车之鉴:汉武帝时期的子弱母强导致外戚干政,明太祖时期的权臣当道威胁皇权。而咸丰皇帝临终前最担心的,正是前者——幼主即位,而母后强势。
据史料记载,咸丰皇帝在生命最后时刻确实曾考虑效仿汉武帝处死钩弋夫人的做法,将慈禧赐死以确保皇权稳固。然而,他最终放弃了这个决定。这让许多人感到困惑:既然慈禧日后被证明是一个祸国殃民的女人,为何咸丰当时没有察觉,反而留她一命,为清朝埋下隐患?
实际上,当时的慈禧表现得与后来大相径庭。在咸丰面前,她始终保持着恭顺谦卑的姿态,完全看不出日后的专横跋扈。加之咸丰仔细考量了前朝的历史教训,再结合慈禧平日的表现,最终决定饶她一命。那么,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咸丰没有处死慈禧,真的仅仅因为她表现良好吗?还是存在其他隐情?要理解咸丰当时的考量,我们需要还原那段历史背景。
慈禧:咸丰身边的得力助手
慈禧,叶赫那拉氏,初入宫时被封为兰贵人(《清史稿》记载为懿贵人)。她于1852年入宫,时年17岁,凭借出众的才貌获得咸丰青睐,次年即晋升为懿嫔。1856年,她为咸丰诞下皇长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皇帝),因而晋封为懿妃,次年又升为懿贵妃。
熟悉清史的人都知道,咸丰即位时面临的局势极为严峻。当时清王朝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国内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各地起义不断;国外西方列强虎视眈眈,意图瓜分中国。按理说,咸丰应该励精图治、勤于政事,然而这位皇帝却反其道而行之,面对军事失利不仅不思进取,反而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
在后宫众多嫔妃中,慈禧逐渐脱颖而出。需要指出的是,慈禧出身并不显赫——她来自镶蓝旗,属于下五旗,且是罪臣之女。但命运给了她绝佳的机会:在后宫佳丽中,唯有她为咸丰诞下子嗣。在母凭子贵的封建制度下,这使她在后宫地位迅速攀升,获得了咸丰的专宠。
由于咸丰体弱多病,面对复杂的朝政常常力不从心。而慈禧不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更展现出强烈的参政欲望,加之写得一手好字,这些都让咸丰对她另眼相看,逐渐将批阅奏折的权力交予她代劳。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慈禧对权力的渴望与日俱增,而这一切其实都被咸丰看在眼里。只是当时咸丰自身健康状况堪忧,加之载淳年仅五岁,使得他不得不倚重慈禧。
就这样,慈禧的意见开始影响朝政决策,她的政治才能也逐渐得到咸丰认可。而慈禧本人,则在不知不觉中深陷权力欲望的泥潭——这恰恰是她梦寐以求且乐在其中的过程。
密诏与八大臣的角力
随着慈禧逐渐干预朝政,朝中议论纷纷,咸丰自然也有所察觉。幼主即位意味着皇权不稳,容易受权臣摆布;而强势的母后则可能导致外戚干政,架空皇权。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咸丰不愿看到的。病榻之上的咸丰明白,自己必须有所安排。
据许指严《十叶野闻》记载,咸丰临终前将皇后钮祜禄氏(即慈安太后)召至寝宫,亲手交给她一份密诏,特别嘱咐道:自己驾崩后,按照母以子贵的礼制,必须尊慈禧为太后,但她绝非可信之人。若慈禧安分守己则罢,若有越轨之举,可立即宣示此诏,将其处死。慈安接过诏书,哭成了泪人。
除了这道保险,咸丰还设立了另一道屏障:顾命八大臣制度。他精心设计了三权分立的政治架构:慈安太后、慈禧太后与八大臣相互制衡。
咸丰对八大臣的嘱托同样意味深长。由于咸丰只有载淳一个子嗣,皇位继承毫无悬念。但这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他尚未离世,权臣们就已开始争权夺利,而他们共同的目标就是要除掉小皇帝的生母慈禧,这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对他们而言是最大的威胁。
此后,这些大臣经常在咸丰面前诋毁慈禧,并秘密商议对策。他们最终联名上奏,奏折上只写了四个字:钩弋夫人。这典故出自汉武帝为防外戚干政,在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后处死其生母钩弋夫人的历史事件。慈禧听闻此事,惊出一身冷汗。
咸丰对这份奏折反复斟酌,但最终将其焚毁。除了顾及夫妻情分外,他更担心幼子失去生母后皇权更易旁落。不过,外戚干政的历史教训历历在目,咸丰必须做好防范。弥留之际,他想出了一个双保险策略:通过顾命八大臣与两宫太后相互制衡,待载淳成年后平稳交接权力。
人算不如天算:慈禧的权谋之路
咸丰自认为这个安排天衣无缝,但他严重低估了慈禧的政治智慧。丈夫刚去世,慈禧就开始着手打破这种平衡。
她首先从慈安太后入手。通过巧言令色,慈禧逐渐取得慈安信任,最终诱使慈安将那道密诏投入火盆。接着,她把目光转向恭亲王奕?。这位咸丰的弟弟才能出众却不得志,对八大臣深恶痛绝。1861年,叔嫂联手发动辛酉政变,仅用三个月就清除了八大臣势力,慈禧由此开始其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统治。
这段历史不禁让人思考:如果没有慈禧的铁腕统治,风雨飘摇的清王朝是否能够延续更久?这个问题的复杂性,或许正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永恒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