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高宗皇帝李治登基之初,朝政大权实际上被国舅长孙无忌牢牢掌控。这位开国元勋的权势之盛,甚至一度达到了可以凌驾于天子之上的程度。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这位权倾朝野的重臣最终却在与武则天的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不仅失去了权势,更赔上了性命。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长孙无忌斗不过武则天呢?这需要从唐太宗李世民在世时说起。
1、李治的太子之路
唐太宗在位初期,太子之位本由嫡长子李承乾担任。然而由于唐朝开国时玄武门之变的影响,嫡长子继承制在唐初已经名存实亡。李承乾虽贵为太子,却无法阻止其他皇子对储位的觊觎。贞观十七年(643年),在各方压力下,李承乾铤而走险发动政变,结果失败被废。按照常理,才华横溢的魏王李泰作为嫡次子理应成为新太子。然而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大臣们却出人意料地推举了晋王李治。
这三位皇子都是长孙皇后所生,同为长孙无忌的外甥。但李治与李泰性格迥异:李泰精明强干,颇具政治手腕;而李治性格温和,处事优柔。长孙无忌正是看中了李治的软弱性格,认为其继位后自己必能成为辅政重臣,独揽大权。唐太宗也担心强势的李泰继位后可能残害其他皇子,最终采纳了长孙无忌的建议。就这样,李治意外地捡漏成为了太子。
2、高阳公主谋反案
李世民驾崩后,李治继位为唐高宗。新登基的皇帝本希望长孙无忌能像称职的管家一样,既处理好朝政又不威胁皇权。然而长孙无忌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他一心想要成为掌控朝政的权臣。李治的登基引起了不少宗室的不满,其中以吴王李恪、高阳公主等人最为突出。高阳公主甚至联合荆王李元景密谋废立,意图推翻李治。
长孙无忌抓住这个机会,以查处谋反为名,不仅处死了荆王和高阳公主,还借机铲除了包括李恪在内的一批政敌。这就是著名的高阳公主案。此案牵连甚广,许多无辜者也惨遭毒手。长孙无忌此举表面上是维护皇权,实则是借机清除异己,巩固自身权势。唐高宗敏锐地意识到,这种打破朝堂平衡的行为,实际上是对皇权的严重威胁。
3、长孙无忌的覆灭
长孙无忌的败亡看似偶然,实则有其必然性。说其偶然,是因为直接导火索是与武则天的冲突;说其必然,则是因为他与日渐成熟的唐高宗之间迟早会爆发权力之争。即便没有武则天,这对君臣的矛盾也难以调和。
永徽五年(654年),唐高宗欲废王皇后,改立武昭仪(武则天)为后。为获得朝臣支持,高宗特意赏赐长孙无忌大量珍宝,希望他能带头拥护。这本是与长孙无忌利益无涉之事,但他却执意反对,由此与武则天结下仇怨。虽然次年武则天仍被立为皇后,但这段过节埋下了祸根。
显庆四年(659年),羽翼已丰的武后指使许敬宗诬告长孙无忌谋反。在高宗的默许下,这位权倾一时的国舅先被流放,后被迫自尽。多年后,唐高宗为其平反,但已无法改变长孙无忌败于武则天之手的历史事实。
4、历史启示
这段权力博弈展现了唐朝初期复杂的政治生态。长孙无忌的失败,既源于对权力无止境的贪恋,也因其低估了武则天这个非凡女性的政治智慧。而唐高宗在这场斗争中展现出的隐忍与决断,也证明他并非如表面那般软弱无能。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王朝,任何权臣的权势都如空中楼阁,终究敌不过皇权的雷霆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