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烽火连天的三国乱世中,蜀汉先主刘备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际,将年幼的刘禅郑重托付给丞相诸葛亮。千百年来,人们无不为刘备慧眼识人的过人智慧,以及诸葛亮鞠躬尽瘁的赤胆忠心而赞叹。相比之下,魏明帝曹叡虽然在三国群英中不算最耀眼的人物,但他也曾有过击退东吴孙权、让诸葛亮北伐无功而返的辉煌战绩,绝非等闲之辈。然而为何他在临终托孤一事上却事与愿违,最终导致曹魏政权被司马氏篡夺呢?
(一)曹氏与司马氏的世代渊源
曹氏与司马氏两家的交情,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曹操定都许昌建立政权之时,司马懿就与其父兄分别辅佐曹丕和曹植。曹操对司马懿的信任程度之深,甚至将自己的身后事都全权委托给司马懿兄弟操办。曹丕继位后,司马懿先后担任过长史、尚书、督军等要职,被曹丕比作西汉开国功臣萧何,足见其在曹丕心中的分量。待到曹叡即位,君臣二人配合更是默契无间。曹叡坐镇朝堂总揽全局,司马懿则南征北战屡建奇功。
用现代的话说,司马懿堪称曹魏阵营中德高望重、久经考验的元老重臣。到曹叡这一代,曹氏与司马氏的交情已经延续了三代之久。从常理而言,将国家大事托付给这样一位老臣,本该是万无一失的选择。
(二)曹叡的精心托孤布局
魏景初三年(239年)正月,预感大限将至的曹叡在短短三日内连发五道急诏,将在辽东前线督战的司马懿紧急召回。病榻之上的曹叡用颤抖的双手紧握司马懿的衣袖,声音嘶哑地说道:朕已病入膏肓,日后朝政就托付给爱卿与曹爽了,望你们同心协力辅佐幼主曹芳......
素以沉毅断识、忍心而行著称的曹叡,在安排后事上可谓煞费苦心。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而年仅八岁的曹芳尚难当大任。这与当年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情形何其相似。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效仿刘备的做法。
朝中重臣孙资、刘放本也是托孤人选。孙资字彦龙,太原郡中都县人,历任秘书郎、尚书右丞等要职,赐爵关内侯;刘放字子弃,涿郡方城人,官至中书监,封方城侯,执掌朝廷机密。二人虽资历深厚、才干出众,但曹叡始终对其忠心存疑。曾有近臣提醒他要提防此二人图谋不轨。为稳妥起见,曹叡最终选择了与曹家世代交好、表现忠勇的司马懿。为防不测,他又安排宗室子弟曹爽加以制衡。毕竟血浓于水,关键时刻还是自家人靠得住。这一手感情牌可谓高明之至。
(三)司马氏的夺权之路
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司马家族意外获得这个飞黄腾达的良机,内心狂喜却不动声色。初期碍于两家世交的情面,加之曹氏势力依然雄厚,司马懿采取了步步为营的策略,逐步削弱曹爽的势力。
谁知曹爽竟自毁长城。这位大司马曹真之子,在少帝曹芳即位后加官侍中,封武安侯,权倾朝野。得意忘形的曹爽任人唯亲、专横跋扈,不仅大肆敛财,还一意孤行出兵伐蜀,导致国力大损。司马懿抓住曹芳离京祭扫高平陵的时机,说服永宁太后下诏罢免曹爽。优柔寡断的曹爽放弃抵抗,回京后即被司马懿诛灭三族。
碍于两家情面,司马懿在世时仍保留曹芳的帝位,只是独揽朝政。待其子司马师掌权后,便毫不客气地废黜曹芳,改立13岁的曹髦为帝。司马师病逝后,其弟司马昭更是变本加厉,面对不甘做傀儡的曹髦,直接将其弑杀。最终司马家族成功篡魏,正如《中国历史歌》所唱:......蜀汉魏吴三国畔,汉亡于魏,魏禅晋,晋遂平吴天下定。
历史启示:
曹叡效仿刘备托孤的做法本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不能只重形式而忽视实质。托孤之重,首在知人。不仅要考察其出身背景,更要了解其在各种境遇下的真实表现:位高权重时是否膨胀?身处逆境时是否动摇?面对诱惑时能否把持?遭人挑唆时如何应对?若刘备面对的是司马懿而非诸葛亮,以其识人之明,定能更全面地掌握司马懿的为人和野心,说不定会在临终前先发制人,另择贤能托付社稷。
此外,托孤人选的数量安排也欠妥当。仅设两位辅政大臣,一旦产生分歧便无人调解。若增设第三人选,哪怕是先前存疑的孙资或刘放,或许就能避免后来的悲剧。总而言之,若曹叡能真正领悟刘备托孤的精髓,历史或许就会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