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从战火中走出,整个国家正处于百废待兴的关键时期。虽然解放战争的硝烟已经逐渐消散,但仍有少数背叛革命、危害人民的反动分子潜藏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企图逃避正义的审判。
在西南军政大学这座培养革命干部的重要学府里,时任政治教育科科长的王玮肩负着为学员们讲授政治理论课的重任。他每天都要仔细审阅学员们的档案资料,确保每一位学员都具备坚定的革命立场。就在一个平常的工作日,王玮在翻阅学员档案时,突然发现了一份引起他高度警觉的材料。
这份档案记录了一位名叫刘志民的学员,资料显示他曾在抗日战争时期有过军旅经历,但相关履历却写得含糊不清、语焉不详。更令王玮震惊的是,这些零散的信息与他记忆中的一位老上级——八路军团长刘子仁的经历惊人地相似。王玮的思绪立即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刘子仁那张熟悉的面孔、说话的神态,以及最后背叛革命的可耻行径,都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为了查明真相,王玮决定亲自约见这名可疑的刘志民。当办公室的敲门声响起,一位身着整洁学员制服的男子推门而入。就在四目相对的瞬间,王玮立刻认出了这个所谓的刘志民正是当年的叛徒刘子仁。王玮强压住内心的愤怒,缓缓站起身来,目光如炬地盯着对方,厉声质问道:刘子仁,你还认得我是谁吗?
听到这声质问,对方脸色瞬间变得惨白,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他结结巴巴地辩解道:您、您认错人了吧?我是刘志民,不是什么刘子仁...但他的声音越来越小,眼神飘忽不定,整个人都显得局促不安。
王玮冷笑一声,斩钉截铁地说:刘子仁,就算你化成灰我也认得!当年我是你的司法科长,你以为改个名字就能蒙混过关?今天,我就要让你为你的背叛付出应有的代价!
这番话如同晴天霹雳,刘子仁顿时面如死灰,双腿一软瘫倒在地。王玮立即通知校保卫部门,将这个潜藏多年的叛徒绳之以法。
这一重大发现很快引起了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时任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的吴芝圃亲自下达指示,要求将刘子仁押解至开封接受审判。经过缜密的调查和审讯,刘子仁的真实身份和他在抗战时期的种种罪行被彻底揭露。最终,人民法院依法判处刘子仁死刑,并立即执行。
那么,刘子仁究竟犯下了怎样不可饶恕的罪行?为何他要隐姓埋名,甚至冒险潜入军政大学?
时间回溯到1940年,刘子仁当时担任八路军第四纵队第六旅第十七团团长。这本是一个光荣的职务,理应带领部队英勇抗日。然而,刘子仁却辜负了组织的信任,暗中策划叛变。
在上级彭雪枫的委派下,他本应协助做通耿蕴斋和吴信容的思想工作,防止这两位干部叛变。但刘子仁却阳奉阴违,不仅没有完成组织交代的任务,反而暗中与二人勾结,为他们通风报信,最终导致耿、吴二人成功叛变。
耿蕴斋原是萧县的地方军阀,虽然抗战初期表现积极,但骨子里仍保留着浓厚的军阀思想。他将自己带领的队伍视为私人武装,对组织的调遣阳奉阴违。吴信容作为他的同乡旧部,同样对组织命令心怀不满。刘子仁正是看准了这一点,与二人密谋策划了一场大阴谋。
他们先是计划绑架时任豫皖苏边区党委书记的吴芝圃,企图以此作为要挟组织的筹码。刘子仁还在自己的部队中大肆清洗,将忠于革命的干部控制起来,准备将他们作为投名状献给国民党。然而,被控制的干部们团结一致,在押送途中成功突围,并将刘子仁的叛变阴谋公之于众。
事发后,彭雪枫司令员果断采取坚决打刘,孤立耿,争取吴的策略,派部队进行清剿。刘子仁的叛军很快土崩瓦解,而他本人则仓皇逃窜,投靠了日伪头目张岚峰,当上了伪军师长,继续与人民为敌。
抗战胜利后,这个见风使舵的叛徒又摇身一变,成为国民党军队的高级军官。直到解放战争胜利前夕,眼看国民党大势已去,刘子仁又企图通过起义来蒙混过关。他化名刘志民,混入西南军政大学,妄想永远掩盖自己的罪恶历史。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被老部下王玮识破,受到了应有的惩罚。